14/05/2015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白水

    白水

    白水(1948-)廣東南海人,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到中大崇基學院讀哲學,1977年畢業後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學習,修讀新聞從業員課程、翻譯、哲學(美學)。一直停居巴黎。名片上自我介紹:西洋文化史,博物館講解員。 

    Art Walk@Paris

  

 畫標題:一個奧南的土葬禮Un enterrement à Ornans

布油畫3.15米X6.68米 成於1849-1850年間

畫家: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1819-1877)

1877年庫爾貝家人在他逝世後贈送給羅浮宮博物館,1986年後移到奧彩博物館,現放地下層庫爾貝巨畫廳

  奧南是畫家庫爾貝的家鄉,法國東部人口不足四千人的優美寧靜農村市鎮。在當時人口不到三千;畫家二十歲才離鄉赴巴黎讀法律。庫爾貝的家境富裕,父子情非常好。他無心仕途,專注繪畫,父親支持他的選擇,甚至說願意賣屋賣地賣農莊去支持他的志向。

 

在奧采博物館內

  以前畫家的老闆是教會高層,之後加入皇室貴族;隨著時代的變化,畫家的米飯班主轉到政府及逐漸富起來的資產階級。畫的品味很自然符合階級認同及慣性。庫爾貝面對的主流仍是來自新古典主義及浪漫主義的學院品味。

畫家庫爾貝自畫像,在奧采

  庫爾貝基本是自學,他崇拜的對像是西班牙的Vélasquez及荷蘭的林布蘭。當年的畫家收入主要靠每年政府主辦的沙龍顯示才華,成名的話會有訂單,生活便有著落;但他曾三度落選,終於在1844年第一次入選。這幅巨作是他在1849至1850年間在鄉下家中倉庫繪成。房間無法掛起這麼大的帆布,估計他當時是由右至左捲轉畫成,有顏色未乾而拉脫的痕跡。

村婦們

  這種平凡題材無法被官方沙龍接納,他得好友幫助,自建展覽館展出自己的作品,可以說是首創畫廊賣畫的新行業。他招來學院派評審團的惡罵,說他的畫醜;醜的原因是「畫得真實」。

墓穴

  庫爾貝走的路線是完全叛離傳統學院派的趣味,開出「寫實主義」。庫爾貝的成就最大的不是畫的技法,而是在觀念上;他認為畫的對象應是自然界、是真實的人、地、事,而非意念中的構想。這方向導致「印象派」的出現,但許多畫史家認為他是傳統古典的終結,故應搬回羅浮宮博物館。在1986年前,它是掛在羅浮宮浪漫主義畫廳,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旁邊。

抬棺者及共濟會的十字符號

  這幅畫的標題用的冠詞是Un,即英文的a,不是the,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葬禮。當時巨幅畫都是以歷史大事為主,庫爾貝招人強烈批評是容易理解的,看不順眼!

 主禮神父及其他工作人員

  畫中共46人及一隻狗。畫中人都是畫家熟悉的親人及村民。若到該鎮的墳場查訪,幾乎畫中人都能在當地墳塲的墓碑對號入座。畫的右邊是村中婦女,有秩序地向將下葬者作最後的告別,有些哭泣,有些掩鼻,她們都穿著素色的衣服。中間站著村中男士,左邊的教會主禮者,當時的教會仍是規定男女分開的,而當時仍未批准火葬。這種葬禮是很普通的村民活動,沒有甚麼歷史價值。他就要畫這樣的普通日常情景。

 

輔祭

  主禮神父有種按章辦事的刻板姿態,輔祭兒童東張西望,穿綠褲的掘地工單腳跪在地上,目光凝視神父,白狗旁的男士也是穿綠色衣服,一般認為畫家暗示共和主義被埋葬,共和軍都多穿綠衣。全畫放得最高的仍是十字架,象徵教會的勢力仍很強,仍是壓在所有人的頭上。但有另一種解釋,穿紅衣的法官是「共濟會」成員,他也看著按本子辦事的神父,彷彿透出在死亡前,紛爭應無市場。有種宣示「和諧共處」的味道。

 

  畫史家一直提問,究竟下葬者是誰?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畫家的親人,也有提法說是中間紳士的兒子,更有可能是庫爾貝畫未來的自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的對聯: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可能是他想宣示的畫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