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2014

《反抗者》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香港社會正彌漫一種情緒,在不同陣營中蔓延、發酵。聽到最多的一句,是:「這已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每周都有人上街、抗議、爭取,劍拔弩張,估計繃緊的狀態,隨著新界東北發展問題、「佔中」公投,持續至七‧一。

 

書名: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出版:大塊文化(中文版)

 (讀本由商務提供)

 

   在書局入口處,看到存在主義大師卡繆的《反抗者》,封面那高舉的拳頭,指向一團燃燒的火焰,和值得深思的一句:「人們有權獲得的幸福,靠反抗才能獲得。」

 

  卡繆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存在主義大師,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社會和思想衝擊。反抗者是他較後期的作品,寫於存在主義著名小說《異鄉人》及《薛西弗斯的神話》後,兩部作品寫人在理想與現實失衡後,面對生命的荒謬處境。《反抗者》寫於1951年,是卡繆的思想文集,對反抗作出全盤既有哲理又縝密的分析,思索反抗的真諦,提醒「既要反抗又不致於形成全面毀滅的虛無,又或避免反抗後建立另一座牢籠。」60年後看,也有進步的意義。

 

  卡繆由早期作品中寫人存在的荒謬,人與人的關係,進一步在《反抗者》反思人類與社會群體關係,思考人類社會巨大難題,也是他思考20世紀法西斯政權和共產主義專政的重要作品。

 

  卡繆認為,20世紀後期,人們脫離了共產主義專政帶來的虛無主義,由專制政治轉化為擴散快速的經濟政治綜合體,令現代人面對更嚴峻的考驗。

 

  全書分五章:「反抗者」、「形而上的反抗」、「歷史性的反抗」、「反抗與藝術」和「南方思想」,以神話、宗教、歷史和人存在的處境來闡述反抗這永恆的主題。

 

  卡繆指出,所謂「反抗者」,表面上是說「不」的人,其實他一直都說「是」,一直旁觀、醞釀、猶豫和恐懼,但被逼迫到某個界限,無論是自身或目睹他人的痛苦,反抗行動引發「意識的甦醒」。反抗肯定了集體的痛苦,行動背後的價值和「我思」的存在,也就是:「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不但分析了反抗者的本質和反抗的意義,他同時質疑:為了反抗不義,是否可用盡任何手段?有時為了更崇高的理想,為達到目標,是否要殺人?反抗及革命後,新社會若出現另一種「壓迫專橫」,這難題如何解決?

 

  卡繆認為,反抗就是生命本身的運作,反抗每聲純粹的吶喊,都使人挺立,因為它含有愛和建設性。

 

  1957年卡繆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中說道:「或許每個世代內心懷抱著改造世界,我的世代知道在這個世代是無法做到,而他的任務或許更大,在於阻止這個世界的崩解。」反抗背後,還是有深層的積極意義。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