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2014

《自由之夏》改寫歷史的民權運動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秋分已至,香港學生高舉罷課旗幟,為民主自由抗爭的熱情卻燒得熾烈。社會運動喚醒民眾對自身、社會和國家的關注。半世紀前,發生在美國的一場波瀾壯闊的「自由之夏」民權運動,為美國民主歷史奠下重要的基石,正好可作為借鑑和反思。

 

書名:自由之夏 Freedom Summer

作者:道格‧麥亞當/Doug Mc Adam

出版:群學(中文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英文版)

 

  《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作者道格‧麥亞當(Doug Mc Adam)是史丹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他詳述這場撼動美國社會60年代,為期只有三個月的民權運動的發展,分析當中參與者生命的改變,包含完整豐富的史料記錄,更重要是成為以後社運的組織基礎。

 

  自由之夏運動(本稱「夏日計劃」),發生於半世紀前1964年六至八月。那年夏天,一千名北方的白人大學生,獲黑人民權運動組織「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SNCC)招募,組成義工團到密西西比州協助黑人選民登記;及在「自由學園」任教。期間,發生連串攻擊、縱火、虐殺事件;三名義工學生在計劃開始的首周被綁架及謀殺,四名義工被毆打致死,80人受重傷,千名義工被逮捕;67所黑人教堂、住所及商店被焚燒或炸毀。

 

  這群單純真誠的美國大學生,在密西西比州見證了貧窮和歧視帶來的種族壓迫、當權者對人民的恣意踐踏,反建立起民眾改變社會的決心,成為許多美國大學生其後參與社會運動的引發點,觸發全國觸目的社運風潮。

 

  作者深入研究「自由之夏」的一群社運青年投入運動的原因,訪問了400多名參與者,發現大都來自中產或以上的家庭,是社會菁英,充滿自由主義思想。新生代面對當時黑人和白人極端分子的威嚇,也無畏無懼,充滿理想,深信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除了史料整理外,作者也著重人本價值。他記述不同志願學生的心聲,當中有的視自由之夏為衝擊生命的嶄新經驗、有的是縈繞一生的夢魘;有的認為是重生,也有視作是救贖。參與者的真實經驗,有劃時代的意義。

 

  《自由之夏》中譯本三年前出版,有份寫序的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王甫昌,曾是《自由之夏》作者的學生助手。他總結自由之夏的歷史意義:「一九六四年『自由之夏』計劃的學生參與者,在參加該運動之後,終生在個人生命軌跡上所受到的影響,以及這些參與者後來繼續參與的幾種社會運動,包括『婦女運動』、『反戰運動』、及『民權運動』,對於美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當年傳媒對自由之夏運動,解讀為學生志願者因個人「年輕的叛逆」才參與社運,扭曲了事實的真相,1990年出版的《自由之夏》,則以嚴謹專業的記錄和分析,還歷史一個真實面貌。

 

  年青學子在自由之夏運動「經歷了自由解放意識」,改寫個人和國家的命運;這股浪潮隨時代巨輪席捲全球,對照台灣和香港的社運發展,人類爭取美好世界的願望,從來都一樣。

 

 

編按: etnet財經‧生活網二十周年獨家呈獻《DIVA品味派》,將於9月25日華麗登場,為俊逸型男、知性淑女精心打造本地唯一潮拜頻道。《世界在讀什麼》專欄將移至《DIVA品味派》,進一步突出專欄風格。與此同時,《生活副刊》頻道亦將新裝上陣。

 

DIVA品味派 - 潮拜頻道 華麗登場
生活副刊 - 全方位頻道 著地生活由此起

 

即Like   即賞iPhone 6

 

敬請密切留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