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新手媽媽注意】餵奶、抱B姿勢不正確、手腕長期屈曲惹「媽媽手」?

【新手媽媽注意】餵奶、抱B姿勢不正確、手腕長期屈曲惹「媽媽手」?

健康解「迷」

  母親節將至,古詩有云,「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孩子的幸福生活,往往靠母親一雙巧手成就。但若照顧孩子時姿勢不正確,小心日後要受「媽媽手」折騰。有骨科專科醫生解釋,「媽媽手」即狹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disease),多出現在餵奶或抱小孩時錯誤發力的媽媽身上;而該症亦非獨女士專屬疾病,經常重複錯誤以拇指發力者如職業司機、地盤工人等,均有可能會患上。

 

  「媽媽手」從何而來?香港浸會醫院駐院骨科顧問醫生張熙澤表示,「媽媽手」正名為狹窄性腱鞘炎,是由手腕近拇指旁兩組筋鍵發炎引起,「尤其是新手媽媽餵奶時,因要托著初生嬰兒頭顱,致手腕長期屈曲,影響拇指旁筋鍵,導致過度勞損,形成痛症。」

 

嚴重手指都難郁

 

初期患者服消炎止痛藥及戴上手托,並接受物理治療,已可改善痛症。(iStock)

 

  他說,以奶樽餵奶者,因兩手手腕需同時承受奶樽和嬰兒頭部重量,可能較「埋身」餵奶者更易因姿勢不正確,而引發「媽媽手」。

 

張熙澤醫生

 

  張醫生說,隨著餵哺母乳者增加,亦多了媽媽選擇長期忍痛後才求醫,「不少媽咪擔心確診後需吃藥打針,影響人奶成分,一般忍痛2至3個月才求醫。」他續說,「媽媽手」患者年齡分布廣泛,曾有24、25歲年輕媽媽因餵奶姿勢不當,雙手均疼痛不堪,「最痛時連手指、手腕也無法郁動,拿起水杯也有困難。」另亦有長輩協力「湊孫」時,也因雙手錯誤用力而發病,「長者新陳代謝較慢,康復期亦較長。」

 

  患上「媽媽手」亦非女士「專利」,張醫生指工作時常需屈起手腕,或雙手長期負重的男士,亦有機會患病,「像職業司機、地盤工人等,均是高危患者。」

 

職業司機也高危

 

  在治療方法方面,張醫生表示,初期患者只需服用消炎止痛藥及戴上手托,並接受物理治療,已可改善痛症,配合正確使力方法,不難完全恢復。至於病情嚴重者,可打類固醇針,「上述方法均無效後,才需考慮以手術改善。」

 

  張醫生提醒,患者切忌以「民間偏方」解決痛症,否則可能令病情惡化,「曾有患者自行照遠紅外線燈,而過熱灼傷;也有患者敷山草藥冀遏抑痛楚,豈料導致皮膚過敏,有人甚至因此受細菌感染。」他補充,不建議患者自行在手腕敷熱毛巾或熱水袋,要完全根治痛症,及早求醫方為上策。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