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立秋養生 | 夏秋交替,提防「內燥」、「外燥」傷身!中醫教煲沙參玉竹湯水、銀耳羹、烏梅飲品清熱止咳、養陰潤肺

立秋養生 | 夏秋交替,提防「內燥」、「外燥」傷身!中醫教煲沙參玉竹湯水、銀耳羹、烏梅飲品清熱止咳、養陰潤肺

中醫話

  立秋已到,靜待處暑。古時,立秋到來標誌著夏收秋種的開始,人們開始收割夏天種植的莊稼,準備迎接秋收豐收。立秋到處暑爲止,又俗稱「秋老虎」,即表示炎夏逝去,進入乾燥的秋季,卻又見暑熱氣候,燥熱傷人,消津耗液,如同老虎,凶猛異常。

 

  然而,註冊中醫師張立彤指,由於全球溫度逐漸上升,即使入秋後,夏季暑熱仍遺留於秋日,甚至比夏日酷暑更甚。因此在初秋更要注意以夏季濕溫為因的疾患,以及其他胃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更要預防秋日「中暑」。飲食調養應以「清潤」為上,以清熱潤燥、養陰潤肺為原則。

 

清肺潤燥防「外燥」

 

  初秋尚有夏季餘熱,燥熱結合,侵害人體,致人「溫燥」,使人產生口渴、咽乾、鼻燥、乾咳無痰等症狀。深秋天氣漸涼,接近冬季,則燥邪易與寒邪結合侵害人體,多致人「涼燥」,主要表現為鼻塞咽乾、口唇乾燥、咳嗽少痰等症狀。整個秋季主要為燥邪對人的影響,致人燥傷,應注意養陰氣,避免耗津傷陰。

 

滋陰生津防「內燥」

 

  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傷人「津液」,津傷化燥轉成「內燥」。由於津液虧少,內不足以灌溉臟腑,外不足以濡潤腠理孔竅,導致燥熱由內而生。「內燥」的一般症狀為肌膚乾燥、脫屑、唇焦等。「內燥」主要發生在「肺燥」,其症狀主要為乾咳無痰,嚴重者或病久者還可引起「腸燥」,導致大便秘結和小便短赤等。在秋季應特別注意保護、潤養肺氣,預防肺燥。

 

  經過炎熱的夏天,人們的體力和精力消耗較大。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可以多選用百合、沙參、玉竹、梨、奇異果、柚子、蘋果、甘蔗、蘿蔔、南瓜、蓮藕、馬蹄、芝麻、栗子、銀耳、羅漢果、無花果、鴨肉、花旗參、鮑魚、冬蟲草、蜂蜜等。避免飲食辛辣刺激或油膩之物,多喝水、粥品等以補充水份。適量選用湯水清補,可提升從夏熱過渡到秋涼以至冬冷的氣候適應性與抗病能力。

 

立秋保健食療推介

 

滋陰潤肺湯

 

 

材料:北沙參5錢、玉竹2錢、百合5錢、羅漢果1/4個、瘦肉12兩、鹽少許

 

 

製法:將瘦肉洗淨汆水切塊;其餘材料浸洗乾淨,一併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10碗,用慢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飲用

 

功效:滋陰潤肺,止咳利咽。主治肺陰虛的咳嗽,咽痛聲沙

 

銀耳杏仁白果羹

 

材料:銀耳2兩、南杏仁2兩、白果10粒、馬蹄4兩、馬蹄粉2兩、冰糖適量

 

製法:銀耳浸軟洗淨;白果去殼除心洗淨,南杏仁洗淨;馬蹄洗淨去皮切粒;將銀耳、南杏仁、白果放入滾水鍋中,改用文火煲1個半小時,依次放入冰糖、馬蹄粒,待冰糖溶後,攬入馬蹄粉,熄火

 

功效:清肺潤燥,斂肺止咳。適用於肺結核或肺燥之咳喘痰少,痰中帶血;或乾咳無痰,氣短乏力,納呆形瘦,舌紅少苔

 

烏梅清心飲

 

材料:烏梅5錢、山楂2錢、金釵石斛3錢、燈芯花10札、甘草1錢、冰糖適量

 

製法:材料洗淨,加水6碗共入煲,以大火煲滾後轉文火煎約40分鐘,隔渣調入冰糖代茶飲用即可

 

功效:清熱生津開胃

 

註冊中醫師張立彤簡介

香港註冊中醫師張立彤,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士,香港大學針灸碩士研究生。平素強調臨床診治時,藥療、針灸、推拿、導引與食療並舉,令患者開心接受而有效之療法。個人推崇藥王孫思邈對治未病的思維,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