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時冷時熱、沙塵暴引發人體疾病,中醫建議4招預防風寒熱濕燥

天氣時冷時熱、沙塵暴引發人體疾病,中醫建議4招預防風寒熱濕燥

譚莉英
美女中醫

  香港近期天氣陰晴不定,時冷時熱,濕度不穩,又被沙塵暴侵襲,令很多朋友都出現不適,Ari便是其中一人。

 

  Ari問:「譚博士,近期的天氣差,又因沙塵暴導致空氣質素變差,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天氣會出現甚麼病?因為除了我喪咳和皮膚過敏之外,身邊同事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

 

  我答:「從中醫角度來看,香港近期的天氣特點(陰晴不定、寒熱交替、濕度不穩、沙塵侵襲)易導致外邪(風、寒、熱、濕、燥)夾雜入侵人體,引發多種疾病,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易發疾病及中醫病機

 

1. 外感病(感冒、咳嗽)

  ● 病機:風邪夾寒、熱、濕、燥,侵襲肺衛(呼吸道與體表),正氣抗邪則發熱,肺失宣降則咳嗽。 

  ● 特點:病情反覆,症狀多變(如:先寒後熱、咽乾鼻燥等)。

 

2. 過敏性疾病(鼻炎、皮膚瘙癢)

  ● 病機:風邪夾沙塵異物,引動內伏濕熱或血燥,導致鼻塞流涕、皮膚紅疹搔癢。

 

3. 脾胃失調(腹瀉、食慾不振)

  ● 病機:濕邪困脾,加上寒熱交替,影響脾胃運化,導致腹脹、泄瀉。

 

4. 關節肌肉痠痛

  ● 病機: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痺證。」

 

  Ari:續問:「從中醫角度來看,怎樣治療呢?」

 

  我答:「論治療,先要分型,具體如下:

 

常見證型與治療

 

1. 外感病(分型論治)

● 風寒夾濕

●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頭身困重、鼻塞流清涕。 

● 治法:散寒祛濕解表 

● 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羌活、茯苓)。 

● 食療:紫蘇葉薑茶。

 

● 風熱夾燥

● 症狀:發熱重、咽痛乾咳、痰少難咯、鼻乾。 

● 治法:疏風清熱潤燥 

● 方藥:桑杏湯合銀翹散(桑葉、杏仁、連翹、蘆根)。 

● 食療:雪梨百合羹。

 

● 暑濕困表

● 症狀:身熱不揚、胸悶脘痞、口黏倦怠。 

● 治法:清暑化濕 

● 方藥:新加香薷飲或藿香正氣散(香薷、厚朴、藿香)。

 

2. 過敏性疾病

● 風邪犯肺(過敏性鼻炎) 

● 症狀:鼻癢噴嚏、流清涕,遇風加重。 

● 治法:祛風通竅 

● 方藥:蒼耳子散加防風、蟬蛻。 

● 針灸:迎香和風池等穴。

 

● 血虛風燥(皮膚搔癢)

● 症狀:皮膚乾燥脫屑,夜間癢甚。 

● 治法:養血潤燥 

● 方藥: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蒺藜等)。 

● 外洗:金銀花、薄荷煎湯冷敷。

 

3. 脾胃失調

● 濕阻中焦

● 症狀:腹脹便溏、口淡納呆。 

● 治法:健脾化濕 

● 方藥:平胃散加砂仁、薏苡仁。 

● 食療:茯苓山藥粥。

 

4. 關節痹痛

● 風寒濕痺

● 症狀:關節冷痛重著,遇寒加劇。 

● 治法:散寒除濕通絡 

● 方藥:蠲痺湯(羌活、薑黃、當歸)。 

● 針灸:足三里和陽陵泉等穴,佐以艾灸。」

 

  Ari問:「其實這樣的天氣,又可以怎樣防止生病?」

 

  我答:「預防與調護。

 

1. 起居調適

  ● 隨氣溫增減衣物,重點保護頸部(風池、大椎穴)及腹部(防寒濕入裏)。 

  ● 沙塵天外出戴口罩,回家後以淡鹽水漱口和清潔鼻腔。

 

2. 飲食建議

  ● 祛濕:赤小豆、冬瓜、薏米。 

  ● 潤燥:蜂蜜、梨、百合。 

  ● 忌口:冷飲、油膩(加重濕滯)。

 

3. 增強正氣

  ● 針灸:足三里(健脾)、合谷穴(固表)提升免疫力。 

  ● 適當運動(如八段錦)助氣血流通。

 

特殊人群注意

● 兒童:易感風邪,可煮「太子參麥冬湯」益氣養陰。

● 長者:陽氣虛弱,避免清晨外出受寒,可用「玉屏風散」固表。

● 濕熱體質者:少食辛辣,飲「五花茶」(木棉花、雞蛋花等)。

 

  當然,所有內服中藥和食療,都必須諮詢合資格的中醫,按個別情況配伍服用。

 

  避免因天氣不穩而生病需注重「辨證施治」,根據個人體質調整。若症狀持續(如:高熱不退、呼吸困難),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日常可結合中藥茶飲與針灸穴位保健,標本兼顧。」

 

  Ari點頭:「長知識了!」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