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救市#今日焦點股#開市Go
2018-09-19

雷曼十周年 再敲爆煲警號

  雷曼於10年前倒閉,美國的次按風暴引爆環球金融動盪。這次海嘯級的金融危機,被視為美國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美國樓市急跌超過三成,股市跳崖式暴跌一半,雷曼兄弟倒閉及貝爾斯登被收購,2009年環球經濟陷入衰退。多間央行為了救市,被迫實行前所未有的量化寬鬆措施(Quantitative Easing)及大舉減息。

  

  10年過去,究竟整個金融市場有否汲取教訓?本欄於四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現時美國樓價已超過當年海嘯前的水平、美國股市屢創新高、公司債的規模比得上當年次按的規模、銀行監管又再放鬆,歷史又再重演,似乎另一波的危機又再響起警號?

 

(iStock資料圖片)

  

雷曼10年 市場變化

 

 ‧樓市:樓價新高兼高出海嘯前2%

 ‧債務:公司債急增至次按水平

 ‧資產:美股牛市最長升浪

 ‧監管:影子銀行坐大,監管有放寬趨勢

 

樓市篇:美國樓市升穿海嘯高位

 

  金融海嘯禍根源於美國樓市。樓市於2000年底至2006年底,7年間翻了一倍。美國人買樓熱情不斷升溫,許多信用條件不好的買家,都可以成功申請次級按揭貸款,成為引爆金融海嘯的藥引。海嘯令美國樓價由高位急回超過三成,但10年過去,美國樓價不跌反升,更加急升五成有多兼創新高。

 

  今時今日美國樓市一片好景,重要的指標──標準普爾的Case-Shiller綜合廿個城市房價指數,經季節性調整後最新已升至211點,比海嘯前的高峰期高出2%(見圖一)。

 

 

供應不足外資湧入

 

  聯儲局印銀紙救市,息口又低迷,樓市於2012年觸底後持續反彈6年,6月美國房屋銷售中位數為27.3萬美元,創出歷史新高。雖然7月有所回落至26.9萬美元,不過仍比2006年高峰期高出17%。市場質疑樓市已存在泡沫,現時美國大部分城市的樓價已超過金融海嘯前的高位,以升幅計算,頭三位分別是丹佛、達拉斯及西雅圖(見圖二)。當中丹佛最誇張,現時樓價比上一次高峰期超出54%。

 

  兩大原因解釋美國樓市支持樓價急升。首先是供應不足,美國目前去庫存的周期為4個月,比平均6至7個月為短,反映美國的房屋庫存不足。建築成本升,勞動力又不足,6月美國的建屋活動跌至9個月以來最低。市場預期今年餘下時間建屋速度會加快,但增幅有限。

 

  第二是銀紙太多,大量海外熱錢湧入美國樓市。根據美國房地產經理人協會數據,前年,海外買家佔整體樓市的成交量一成,創下新高,金額達到1,500億美元。今年有所回落,但金額仍達到1,200億美元。頭五大買家來自中國、加拿大、印度、墨西哥及英國。中國人更加連續六年成為最大買手,平均買樓的樓價比本土買家高出77%。

 

  但進入加息周期,樓價已開始「頂唔順」,有分析預期,按息每升一厘,樓價就回點落7個百分點。的確,6月份Case-Shiller美國廿大城市的房價增速,經季節性調整後按月只是升0.1%,幅度是兩年來最低。7月新屋銷售更下跌至9個月以來最低。

  

  同時市場擔心美國人的承受能力,據Gluskin Sheff經濟學家統計,美國人供樓負擔能力,由2011起持續回落,今年更加跌至2008年來最低水平。以達拉斯為例,樓價中位數為23萬,是平均家庭收入中位數的4倍。

 

債務篇:企債問題或引爆新風暴

 

  談到美國人的負擔能力,當然要提及負債水平。當年美國人超前式的消費習慣,儲蓄少負債多,亦都種下雷曼爆破的最大禍根。個人儲蓄率於2000年代只有不足2%,同時「大花筒」的性格, 濫用樓按及信用卡,2007年底美國家庭負債是收入的1.4倍。

 

壞帳率處於低水平

 

  今日又如何? 據紐約聯儲銀行的統計,總家庭的債務連升16季,今年第二季升至12萬億美元,高於2008年第三季6,180億美元 (見圖三)。當中按揭貸款的佔比最高,達9萬億,規模與2008年差不多。但與當年不同的是,整體債務佔家庭收入的比重跌至16年低位。

 

 

槓桿債規模達3萬億

 

  市場不擔心家庭及個人債務問題,反而認為企業債務急增構成風險。摩根大通發表研究報告指企業債自金融海嘯以來不斷增加,現時淨企業債佔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DTA)比率已超過兩倍。彭博數據亦顯示,過去10年高風險的槓桿貸款及垃圾債的規模增長一倍,原因是公司利用低息發債,增加資本,部分更加用作回購股份。

 

  評級機構穆迪首席經濟師Mark Zandi亦發表報告警告,企業債的問題有可能引爆下一場危機。他指出,過去5年,高風險的槓桿貸款及垃圾債每年增速達雙位數字。現時規模已高達3萬億美元,與當年的次按規模一樣。有一半的槓桿貸款及垃圾債同樣被打包成擔保貸款憑證(CLO,見iKnowledge)售予投資者。當中,部分槓桿貸款以私人方式借出,不受當局監管,且擔保標準亦很寬鬆,情況與次按貸款非常類似。

 

i Knowledge:CLO由低評級債組成

 

  CLO,全寫為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中文名為擔保貸款憑證。簡單來說,CLO多數是由一些評級低劣的公司債組成,打包成為一項的投資產品,由於風險較高,因此產品提供較高回報。管理CLO的經理會因應風險和資金流等因素,將CLO分為多個等級,售予不同投資者,包括銀行及保險公司。

 

  經過金融海嘯後,美國及歐洲加強監管CLO產品,包括規定抵押品種類,同時要求CLO經理必須持有產品的5%,企圖將管理人的利益與產品掛勾。

 

  不過於今年2月,美國推翻經理持有產品的要求。現時全球有250個CLO經理,有75% 在美國,其餘在歐洲。

 

資產篇:美股跑贏環球所有資產

 

  次按爆發,反映美國經濟及股市當時已高處不勝寒。到了雷曼倒閉,更正式宣告金融市場崩潰。標普500指數自2007年10月高位的1561點起大跌逾半,到了2009年3月僅剩677點。

 

  為了挽救經濟,聯儲局推出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兼且大手減息。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由2008年時只有約8,80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現時的4.2萬億,足足膨脹4倍有多。央行狂印銀紙令資金氾濫,造就美股出現史上最長牛市,截至今年9月已歷時114個月,也遠遠超出海嘯的高位。

 

  美股牛氣沖天,大幅跑贏環球所有資產。過去10年,標普500指數大升186%,不單跑贏歐亞股市,也勝過備受投資者追捧的高息債(見圖四)。

 

 

科網龍頭擁堅實盈利

 

  本來是股市命脈的銀行股,於金融海嘯後元氣大傷,換來科網股正式登場領軍。大家耳熟能詳的科網企業包括蘋果、亞馬遜(Amazon)、Facebook等等,股價屢創新高,納斯達克指數由2009年低位1430點升至現時7950點水平,升幅接近4.6倍,而在全球十大市值的企業之中,美國上市的科技股就包辦6席。

 

  科技股會否成為當年銀行股的翻版?納斯達克指數服務亞太區主管謝汝康:「科技股高估值是基於盈利前景有雙位數的增幅,而當年銀行處於慢牛式增長,出現泡沫不出為奇。我們不敢低估科技企業,買納指的人,不是投資今天,而是投資未來。」當時銀行股表現風光,實質敗絮其中(見下頁監管篇);相反,如今科網龍頭擁有堅實盈利,負債較低兼坐擁巨額現金。即使面對市場下跌,也難以像銀行股般骨牌倒下,更有能力在淡市時回購。

 

納指估值遠高於平均

 

  然而隨著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市場融資成本漸漸回升,加上聯儲局在2017年中宣布啟動縮表,贖回大量到期的美債,以回收流動性。加息與縮表夾擊,會否觸發科技股大幅回調,並為美股牛市劃上句號?畢竟科技股目前的估值一點也不便宜,納指市盈率(PE)為45倍,遠高於其10年平均值的31倍。再者,科技股龍頭的增長速度有放慢跡象,未必能再支撐如今的高估值,倘若資金成本回升,同時面對流動性收緊,估值偏高的股票,恐怕會面臨沽壓。

 

監管篇: 影子銀行規模不減反增

 

  美國銀行業於金融海嘯時風聲鶴唳,更向全球輸出危機,遠在香港也有一大批雷曼迷債苦主,美國銀行業監管之敗壞,從此為世所認識。

 

  為防危機再現,當時全球在2010年先後推出《多德—法蘭克法案》及《巴塞爾協定》,以防金融業再現系統性危機。10年後的今天,銀行業是否已經脫胎換骨?

 

槓桿減少 流動資產增

 

  當年的銀行之所以如此脆弱,高槓桿是原因之一。身在牛市,槓桿當然可以放大利潤,但同時也會倍大風險。次按危機出現後,銀行因為高槓桿急需流動資產周轉,但持有的流動資產卻不多,同時帳面上的其他資產難以脫手,令事件最終演變成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結果華爾街五大投行當中,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逃過一劫,貝爾斯登及美林分別被摩通及美國銀行收購,雷曼更是倒閉收場。

 

  新例推出的8年後,美國大型銀行的資本比率已由當年的4.1%升至現時的8.1%。同時,銀行持有更多流動性資產。10年前,流動資產只佔總資產的7%,現時則升至10%左右。

 

銀行界仍存兩大隱憂

 

  可惜的是,在金融海嘯時為人詬病的影子銀行,不單未見式微,聲勢反而更加浩大。截至今年6月,美國影子銀行規模攀至1.04萬億美元,幾乎較2007年時翻了一番。影子銀行規模大增,一方面使銀行的實際槓桿比率被低估,二來更隱藏了銀行實際持有的資產,當中或包含壞帳及其他低質素資產,令外界無從判斷。

 

  如今美國的金融系統更面對兩大隱憂。首先是銀行貸款組合的變化。銀行在大幅減持按揭貸款同時,卻大大提高了消費貸款比例。由於這些消費貸款主要為信用卡及汽車貸款,銀行仍面對壞帳風險,只是風險的源頭由家庭債務轉移至個人債務。

 

解開小型銀行的緊箍咒

 

  其次,美國自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決心放寬金融監管,也令人憂慮。今年初《多德—法蘭克法案》通過修改,新版本將「系統性金融機構」的門檻提高,換言之,愈來愈多銀行不用接受聯儲局的壓力測試;另外,在金融海嘯後一度偃旗息鼓的銀行坐盤業務,漸漸也有捲土重來跡象。

 

  今次修例有如打開了潘朵拉盒子,不少共和黨黨員希望法案有更大幅度的修改,只是最終在民主黨的反對聲中作罷。在可見將來,放寬監管之聲只會有增無減,相信當局對銀行業的監管只會鬆、不會緊。

 

下一波風暴:中國

 

  環球聯手救市,經濟初見好轉,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過去10年全球經濟增長平均為3.5%,略為低過2000年,而中國貢獻環球經濟增長一半,國內生產總值(GDP)由2008年底翻三倍。

 

  泱泱大國主宰環球經濟增長一半,外部面對中美貿易大戰,內部又擔憂去槓桿下帶來的經濟下滑。大和資本市場亞洲(除日本外)股票研究部首席經濟師賴志文直言,輸出下一波金融海嘯的,最有可能是中國。

 

中企美元債逾3萬億元

 

  他提出,美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印錢救市,熱錢流入新興市場及中國,美國以外的美元債大幅膨脹,由2008年大概6萬億美元,倍增至現時12萬億(見圖五),當中四分之一資金流入內地,投資者進行套息交易兼且享受人民幣升值,賺取豐厚收益。2013年聯儲局首次退市,但恐懼只維持半年時間。

 

 

  「2013年是第一集,2015年是第二集,今次會不會是第三集大結局呢?今次大結局,資金拆倉回調美國所帶來的幅度,即使一、兩萬億,後果都可以好驚人,是另一個海嘯級的風暴。」他粗略估值過去3年,中國企業發行美元債可能高達3至3.5萬億美元。

 

  他繼續以中美一年期國債息差來解釋,於2013年時,投資者以低息借美國錢到內地投資,所賺取息差達到3厘幾,但現在美息愈升愈快,內地債息持續向下,中美兩國息差收窄15點子,美息很快高於內地息口。資金拆倉引發資產價格大幅回落,人民幣同時大幅貶值,「由於一直參與套息活動的投資者屬於高槓桿,他們最終可能未能償還大筆的美元債務,而資產下跌引發的雪球效應,影響可以好深遠。」

 

  他重申貿易戰令情況雪上加霜,而美國開打貿易戰,目的不單單是要解決貿易逆差問題,而是針對中國金融及貨幣體系,未來人民幣會否跌穿七算是關鍵。他不鼓勵中國入市干預托匯價,因為一旦入市後仍跌穿7算,沽壓反會更大,同時消耗外匯儲備,若外儲備跌穿3萬億大關,將令市場更加恐慌。

 

美退市溢出效應影響大

 

  納斯達克指數服務亞太區主管謝汝康都認為,單看今年的資金流,市場不應低估美國退市引發出的溢出效應。除了美國公司因為稅改而資金回流外,投資者大多回流美國,畢竟美國企業盈利都交足功課。

 

《多德一法蘭克法案》新修訂內容

 

  1. 提高「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門檻,資產要求由原來的500億美元增至2,500億美元,令規模較小的銀行不用再受此限。

 

  2. 資產低於100億美元的金融機構可豁免伏爾克規則(Volcker Rule)對從事坐盤業務的限制,令坐盤交易捲土重來。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金融海嘯

相關資料 - 

金融海嘯

異動股

02530

紐曼思

0.570

異動股

02828

恒生中國企業

70.060

異動股

02925

超大現代(舊)

0.220

備註︰

報價延遲最少15分鐘,資料更新時間為 13/01/2025 18:00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今日焦點股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