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救市#今日焦點股#開市Go
2014-03-21

闊別廿年(五): 英資角色淡化華資取代 港股實力壯大無懼巨企去留

  來到英資系列最後一篇,今天我們來談談「雙豐」--會德豐與匯豐。會德豐在1970年前與怡和、和黃(00013)及太古(00019)號稱英資四大行,但隨著航運業萎縮,加上回香港前途問題令主事人意興闌珊,1985會德豐終被船王包玉剛收購。而匯豐則以「準央行」的角色屹立香江至今,但近年漸要面對中資行如中銀香港(02388)的競爭。

 

 

80年代世界航運業萎縮,會德豐股價落後大市,被譏「藍燈籠」 (CNS資料圖片)

 

 

80年代世界航運業萎縮  會德豐被譏「藍燈籠」

  會德豐與怡和、和黃、太古,曾並稱英資四大行,主要業務是貿易、融資及商業服務、物業租賃及管理、物業出售、酒店經營及庫存管理及投資。會德豐在華資堀起之時被包玉剛吞併,回歸之前早已經不再是英資。

  70年代油價高企,主營油輪業務的會德豐首當其衝, 80年代世界航運業萎縮,會德豐的股票被股民譏為「壞得兇」,而且會德豐系內股票上升即大市見頂,因此又有「藍燈籠」之稱。

 

包玉剛勝出收購戰後重組資產

  會德豐兩大主要股東華商張祝珊後人張玉良及猶太世家馬登家族,兩家一向不咬弦,加上看淡香港回歸後前景,兩者均有退股之意。1985年2月14日下午會德豐突然停牌,宣布新加坡富商邱德拔收購馬登家族手上13.5%投票權的股票,同時提出全面收購建議。張玉良認為被馬登出賣,故「反擊」將股權轉讓予華資船王包玉剛。

  包玉剛與邱德拔展開收購戰,包玉剛最後以每股11元收購持有6.8%會德豐的聯合企業,2月26日宣布提高收購價至A股7.5元,B股0.75元。3月15日,包玉剛已持有超過50%的會德豐的股權,同日邱德拔宣布接受包玉剛收購建議。

  包玉剛繼1980年奪得九龍倉(00004)後,再於數年後成功奪得會德豐及其屬下七間上市公司,成為當時擁有最多上市公司的財團之一。最後包玉剛於同年6月私有化會德豐,並透過系內資產重組,把隆豐國際成為系內控股公司。1993年會德豐(00020)借隆豐國際之「殼」再現港股市場。對比其餘三大洋行回歸前後的發展規模,會德豐的業務相對平淡及集中。現任主席為吳光正之子吳宗權,其附屬公司包括九龍倉以及會德豐地產,系內業務廣泛,包括地產、零售、碼頭、酒店、電訊、廣播等。

 

跟和黃(00013)一樣,會德豐(00020)亦是被華資入主的英資四大行。圖為吳光正 (資料圖片)

 

 

匯豐與港英政府關係密切

  另一個「豐」是匯豐。匯豐銀行最初其實是一間專為洋行服務的銀行,由蘇格蘭人蘇石蘭 (Thomas Sutherland)於1864年在香港成立,資本500萬港元。除怡和洋行外,一批在港經商的洋行一致支持。1865年3月3日正式在香港創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開業後的一個月,在上海的分行開始營業。

  匯豐因與各大洋行在業務往來,因此亦與香港殖民地政府有密切關係。更因慷慨向港府倡貸,成功從當時資深的東藩理銀行手中「接管」香港政府的往來帳戶,一步步取得市佔,並成為香港的發鈔銀行。而匯豐亦不忘打好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取得對中國政府貸款的優先權,先後向清政府、袁世凱政府、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提供貸款,因此歷經幾個政權也好,匯豐依然可以在中國的金融業作寡頭壟斷,長時間控制匯兌市場,直至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之後,匯豐在中國的業務受挫,主力轉戰香港發展。由於有洋行的存款支持,匯豐可趁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工業起飛之時,向華人實業家放貸,奠定在港的銀行網絡。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香港出現擠提風潮,連一向作風穩健的華資行恆生銀行(00011)亦受波及,一日之間被提取8000萬港元存款。其後匯豐答允「無限量」支持恆生,最後成為恆生「白武士」,以低廉價格收購恆生過半的股權,但保持其華人管理系統。當時全港最大華資銀行從此變為英資匯豐的附屬公司。

 

中銀奪人幣結算行地位 匯豐「準央行」角色回歸後漸淡化

  雖說匯豐是英資背景,但他們亦不會跟錢過不去。一方面加強與英資財團的聯繫,一方面扶助有潛力的華資財團,食「兩家茶禮」。包玉剛及李嘉誠的業務,匯豐都曾有相當的投資,而匯豐日後更成為包氏及李氏併購英資企業的關鍵(上文及前篇也提及過)。所以不論面對英資、華資,回歸前抑或後,匯豐在香港依然吃得開。

  不過隨著2001年,12間中國銀行(03988)(滬:601988)的附屬銀行重組合併成中銀香港(02388)開始,匯豐在港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中銀香港於2002年10月上市,現時以資產和存款數目計,是香港第二大的商業銀行集團。中銀香港是三間發鈔銀行之一,也是櫃員機網路及繳費系統「銀通」創辦者之一。自從中銀香港獲人行指定為香港人民幣結算銀行,中銀幾乎包攬本港所有銀行間的人民幣業務,零售人民幣業務及其他業務市佔率易隨之大增,匯豐在港的「準央行」角色亦被逐漸淡化。

 

回歸後中資銀行的地位日漸提升,匯豐在港的「準央行」角色亦被逐漸淡化 (資料圖片)

 

 

怡和系的離去 錯失進軍內地商機

  二十年前,怡和系撤銷在港的上市地位,她的離開,無論是基於政治理由,還是為了削減稅務負擔也好,如今事實證明並無對港股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反之,對於怡和系而言,實在是錯失了很多。因為隨著內地與香港經濟日漸的融合,本港大型上市企業的業務發展都紛紛往內地發展,內地市場不但為這些企業帶來了無限商機,同時,港股市場亦成為內地企業來港上市集資的重要渠道。

  怡和系旗下的怡策早前入股在港上市的汽車銷售商中升控股(00881)約一成股權,惹起市場諸多揣測,有的認為這老牌英資公司欲於大中華市場分一杯羹,更有認為怡和系會重返回本港市場。

 

黃德几: 看不到怡和系會走回頭路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認為,怡策入股中升控股,對於怡和系而言,這只屬於很細小的交易,無跡象顯示怡和系會於亞洲市場有大舉動,或有意「回頭」。

  即使怡和系二十年前離開港股市場,亦對港股發展前景的影響不大,今天的港股市場已充斥著不少中資企業,未來的趨勢仍會陸續有更多中資公司來港上市。即使今天的阿里巴巴改變初衷,轉移上市地至美國,亦對港股無大衝擊。

 

重磅企業去留 不會動搖港股市場實力

  現時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的怡和系六間公司,粗略估計總市值逾6000億港元。另據內地媒體報道,阿里巴巴上市的平均估值已經達到1530億美元(約1.19萬億港元),比去年10月份所預估的1200億美元上升28%。

  據港交所(00388)的公布,去年12月2日港股市值創出24.3萬億元新高,打破2007年10月底時的23.19萬億元紀錄。於去年11月底,港股市值全球排名第六位,與2012年的相同。

  以港股今時今日市值已壯大到全球第六位,不論怡和系,或是近日阿里巴巴等重磅企業的去留,已經無法動搖港股市場的實力。(系列完)

 

撰文: 王錦霞、伍賜好 整理: 羅駿豪 

#闊別廿年#會德豐

相關資料 - 

闊別廿年

異動股

02530

紐曼思

0.570

異動股

02828

恒生中國企業

70.060

異動股

02925

超大現代(舊)

0.220

備註︰

報價延遲最少15分鐘,資料更新時間為 13/01/2025 18:00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生財有道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