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比特幣現貨ETF
2017-11-15

從07到17 十年樓市幾翻身

 

過渡房屋篇:光房由0到100 助弱勢重生 療癒港人傷口

 

  過去10年,本港低下階層住屋問題一直處於水深火熱,財政預算案提及有社企向良心業主徵集租盤改裝成與劏房對立的「光房」,再平價轉租予單親家庭,記者便在當時初訪了這家名為「要有光」的社企。

 

  兩年後的今日,新一屆政府公布施政報告後,記者與創辦人再聚,住屋問題依舊棘手,類似「光房」的概念卻由昔日被讚兩句而變成由政府牽頭大搞。連頑石也點頭了,先驅「要有光」這兩年又走了多遠的路?

 

  創辦人余偉業(Ricky)表示,「光房計劃」這兩年經歷了重大轉變,公司由管理共29間光房變成今天的100間,服務家庭亦由60個增至現時的220個。單看數字,整個計劃的規模已足足擴大了3倍以上。

 

Ricky坦言, 當初只以「發吓夢」的心態對待發展全幢光屋,萬料不到計劃推行了4年便夢境成真,證明香港仍是個讓人實現夢想的地方。

 

  多得財爺當年「眷顧」,這兩年要有光的人氣持續攀升。昔日的光房主要來自長輩留給第二代,卻用不著的單位,今天卻吸引到不少移民港人、長者業主及專業人士出租物業扶助弱勢,最感動莫過於有劏房業主主動將物業改成光房。「我們最初為這業主管理其中一個單位,後來知道他陸續將約滿的劏房轉租予低下階層,當聽到佢話︰『Ricky,我轉緊Portfo(Portfolio, 組合)喇』,那刻真係好開心!」

 

受助媽媽轉行收入倍增

 

  業主背景多元化,自然豐富了單位類別。以前光房集中在居屋和大型屋苑,現時則由唐樓、單幢樓、鐵路上蓋、村屋,甚至海景單位和全新一手樓也有。而隨著單位質量的轉變,這兩年要有光開始嘗試逐步將服務對象從單親媽媽,擴展至在職貧窮及低收入家庭。

 

  早前,要有光完成了首個3年光房計劃,第一批被稱為「畢業生」的租戶已遷出。問及計劃最成功之處,Ricky笑說︰「無執笠已經算好成功啦!」他坦言身邊很多人最初也不看好光房,覺得太理想化,但兩年過後公司不單沒執笠反而愈做愈大,證明香港仍有很多好業主,也足證香港仍是個可讓人談理想的好地方。

 

全名「要有光(社會地產)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2013年推出「光房計劃」,以市價兩至七成的價錢向業主租用香港各區住宅單位,再以「二房東」身份以低價轉租單位予有需要人士,並在租住期間協助租戶提升各方面生活能力;2016年於深井推出全幢式「光屋」。現時全港共有100間光房,多年來累計服務超過220個家庭共550人。

 

  數字可能冰冷,但眼底下的人物故事卻很熱熾。Ricky自豪地說︰「我哋已經出咗會計師和藥劑師(都是入住光房的第二代),下個又嚟緊嘞,所以話窮人唔一定好食懶非,人有三衰六旺,有時只要你幫佢度過人生中最艱難嗰兩三年,往後整個家庭就會變得好好。」

 

  他又憶述,很多單親媽媽入住光房初時都苦瓜乾口面,有些連帶兒子行山也不敢。「有時窮唔只講銀包,係窮到連信心都無埋,幾可悲!但依家唔同了,大家笑容多咗,對未來有返啲希望。」印象較深是一位任職侍應的媽媽,入住後得到朋友幫助及要有光專屬經理的鼓勵,先半工讀考獲保險牌,再邊當兼職邊儲客,結果一年後已有穩定收入,轉為全職。「佢依家收入係以前兩倍多,個心已經唔係諗上公屋,而係希望儲錢買樓。」

 

空置員工宿舍延續使命 

 

  在Ricky心目中,不少受助家庭也有資格拿下「飛躍進步獎」,但其實要有光也很應該獲獎,事關公司在短短兩年間,將光房概念不斷延伸發展,去年成功將深井一座空置宿舍改建,並引入社區式全幢光屋,惠及超過30個弱勢家庭。

  

  這天跟Ricky在光屋內蹓躂,邊「睇樓」邊聽他訴說翻新改建大樓的來龍去脈。光屋前身是建於六十年代的九龍紗廠眷屬宿舍,八十年代工業北移,位於深井沿海地皮的九龍紗廠停業,廠房空置不久就被清拆改建成今日的麗都花園,但眷屬宿舍位處山邊地勢陡峭,加上地皮面積有限,故一直無人問津,除了Ricky。

 

  當年他從區內社工口中無意間得知這空置宿舍,好奇心作祟下走進這幢舊樓。眼見層與層之間出現了大大的破洞,蝙蝠在中間飛過,牆上的壁虎蛋大得像餅雞蛋仔,但內心卻禁不住開始勾劃發展藍圖,想著如何將這裏變成弱勢家庭的安樂窩。2014年,要有光獲城規會通過改建申請批出短期租約,及後又獲周大福慈善基金捐贈2,200萬元展開翻新工程。經過約1年施工期,全港首幢光屋終於2016年10月面世。

 

  改建後的光屋,共提供45個面積約380呎的開放式單位,每個單位均有獨立廁廚及露台,住戶還可遠眺東灣景色。Ricky表示,現時「光屋」共住上約130人,當中以在職貧窮及低收入家庭為主。

 

光屋刻意引入公共活動室及天台苗圃,讓租戶 有更多共處的機會。

 

獨特布局成就和諧社區

  

  跟很多上一代港人一樣,Ricky對昔日那種「七十二家房客」式的鄰里關係一直念茲在茲,故在設計光屋時,特意引入一個類似住客會所的公共空間,並在天台建起住戶共同打理的苗圃,希望能藉這種對外式設計重塑一個溫情小社區。「每日放學,成班細路就衝返嚟一齊玩,食飯時間阿媽伸個頭出來叫就得㗎喇,呢啲場景真係七十年代先有。細路玩得埋,父母自然熟絡,屋企無廁紙無鹽咪去隔籬屋借囉,佢哋會一齊食飯、放假約埋出去玩,關係好好。」

 

牆上的照片,見證著光屋發展歷程。Ricky謂當中最難忘是得到公民社會裡不少專業人士及企業的支持。

 

  一間光屋照亮一個家庭,本已是件溫暖的事,若再宏觀一點,光屋的出現更令撕裂的香港社會重現一道「互助互信」的曙光。Ricky說︰「我哋最叻就係去邀請公民社會合作,拿著計劃書去律師樓,搵人幫我哋免費睇地契;去則師樓借人,結果佢哋以1蚊借咗兩個則師俾我哋用兩年,連判頭也只收了成本價就開工。」還未計算香港寬頻(01310)和中電(00006),前者為數十戶掘了幾百米的地鋪光纖,後者為光屋提供穩定電源,先建臨時斜道,再自資購入大型變壓器,沿斜道逐格拖上山。

 

  「好難唔感動,因為你知道喺香港,只要你Give them a good reason,無論企業定個人,仍然好ready為社會做返啲嘢……其實香港人從來無變過。」

 

Ricky說,無論是媽媽或孩子,入住光房後笑容明顯比以前多。

 

每逢節日,光屋居民都會聚在一起慶祝。圖為年初的新春大食會,席間大家一起浸鹹檸檬,並相約在「畢業」之日一同品嘗。

 

光屋工程修補社會撕裂 

 

  整項光屋工程,從申請到完工只花了兩年,發展速度之快震驚各界。Ricky認為,這亦跟公民參與不無關係。「平時的工程,唔同Party會因利益而拉鋸,但嚟得幫手都係有心人,唔會計較咁多,當拉鋸變成合作,大家互信,所有事都會快好多。呢樣正正就係依家社會成日講嘅修補撕裂囉!」

 

  一班本打算伸手助人的人,到頭來也得著甚多。在整項復修工程完成後,Ricky特意邀請一班則師和判頭重訪光屋,與入住家庭見面。「則師話捐錢賣旗就試得多,但甚少用自己專業去幫人,過程中就好似返返去以前讀書時,實踐著工程師的使命。判頭就話完工後永遠唔會見返製成品,但今次睇住班街坊搬入嚟,覺得好有意義好開心。」

  

  一間光房,照亮的絕不只是一個家庭。

 

不論貧富 愈住愈差

 

  談及這些年來的住屋環境,Ricky直言不論買樓還是住劏房,港人都普遍愈住愈細,又愈住愈遠,原因在於目前市區全面豪宅化,買不起又租不起的人自然要「起身」。「這情況不利低下階層的個人發展,原本每日放工有3個鐘可進修,但依家用晒嚟搭車,間接拖慢了社會的進步。」

 

  令人不惑的是,即使各方都似花盡力氣,但問題還是解決不了。Ricky始終認為社會討論太單一︰「唔係講增建公屋就是幫人上車,但港人住屋需求從不單一,等唔切公屋有無其他制度幫佢?年輕人唔夠首期又有無其他方法上車?」他認為拖延市民住屋或置業的需求,整個社會也要付上代價,如勞動人口不足、人口老化加劇等,故建議政府應盡快引入更多種類的房屋產品,切合不同人的需要。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生財有道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