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
包杰斯角鬥士
角鬥士(英文Gladiator),拉丁文是「劍手」。角鬥,在羅馬帝國時期是種流行娛樂。去過羅馬的朋友一定會被鬥獸場所懾服;許多角鬥士死在那裏。公元前264年開始有這種角鬥士公開格鬥至死的殘忍表演。公元前一世紀,據說單場演出已達300對鬥士,至帝國時可多至5000位鬥士輪班致對方於死地。荷里活電影喜歡用這題材,前幾年也有一套,頗賣座。包杰斯是羅馬望族,角鬥士雕像原是包杰斯家族藏。羅馬今天的包杰斯博物館仍吸引很多遊客,入場要預訂。
稱這雕像是角鬥士現公認是錯點的。因它成於公元前100年,希臘是沒有羅馬人的那種殘忍遊戲。1611年樞機主教Scipion Borghèse批准在羅馬南部發掘發現;該地點是曾被尼祿下令火燒羅馬城的地區。雕像樹幹上刻有多斯體之子以弗所,可能就是雕塑家的名字。
發現時並沒有現在那麼完整,右手是補上的,連陽具也是由十四塊碎片重新組合。
這雕像一直備受爭論,他究竟是位角鬥士,或是位戰士?藝術史家認為是戰士為多。很有可能是臨摹公元前四世紀的現已失傳的青銅雕像的石雕;讚頌在阿西里斯與亞馬遜人作戰的英勇戰士。羅馬人曾將許多原來青銅雕像熔掉,以石雕代替。羅馬人需要大量金屬做戰具。如果這看法成立,則我們可以有信心說這不是位角鬥士而是位戰士。
這位一絲不掛的戰士,正應付來自左邊佔優勢的攻擊,對方明顯坐在馬上。戰士正舉起盾用力去擋對方的武器,但恐怕支持得不會太久。只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比常人高,有1.69米,頭比較小,那是藝術美感的選取。上身向前傾,左腿拉成直線,右腿是全身穩定力的所在。背肌顯示他是个訓練有素的運動員。面部表情十分有神。
藝術史一般將323B.C.至30B.C. 概括為希臘化時期;即在亞歷山大(死於公元前313年)至羅馬帝國成立那一段日子;在雕刻方面,希臘藝術家們嘗試集中對自然及人性的刻畫,留下許多令人感動的作品。我一般對參觀者提示:希臘化的雕塑都是P+P (即Physical + psychological) 。物質性與精神同在。所謂自然,即為可感覺的,人性是屬精神界,是理念範疇。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美學主張呼之欲出。
在希臘化前,雕像比較符號化,在希臘化後,羅馬曾承傳自然及人性,但到公元四百年後,基督教文化再一次將藝術趕回符號化,直至文藝復興才再一次重視自然與人性,到米開朗基羅為高峰。到十九世紀,法國的羅丹可能是最後的一個「希臘化」味道的藝術家。之後,無論在繪畫及雕塑藝術再一次新的探索,至今仍在不斷變,甚至看不清方向。這也反映當下的思想狀態。
包杰斯藏品在羅馬有專館,部分藏品在1807年,拿破崙的妹夫Camille Borghèse以一千三百萬法郎賣給法國拿破崙博物館(即今日羅浮宮),這具角鬥士單件就賣五百萬法郎,可見它的珍貴。數十件包杰斯藏品現放在離這件角鬥士不遠,出門必經的包傑斯藏品展廳。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