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017
法國人熱愛思考
法國在中學就有哲學課,高中會考從1808年拿破崙時代開始就設有哲學考題,一直延續至今。高中會考的考題都沒有標準答案,評分是評寫作技巧和理性的論證能力,更是考察年輕心靈的深刻程度。每年會考完,法國各媒體都會請來學者、教師,激情而理性地討論這一年的高中哲學考題。媒體討論也就刺激著整個社會的公民意識,讓人們去反思、質疑當下的處境,企圖為自己的存在探討出路與各種可能性。有一年,台灣網民說讀到法國高中哲學考題「感動到想哭」。
那一年的考題有以下幾個:
*工作能讓我們獲得甚麼呢?
*所有的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面?(或者說:所有的信仰是否都不理性?)
*如果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
*我們是否必須尋求真相?
*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看到這些考題,就知道不是背誦哲學知識就能應付過關的。設立這樣的哲學考題,能讓年輕人很早就接觸大議題,刺激他們思考,認識到人生有不同的做法和想法。考題使人感受到社會對某些價值的重視與維護。考題讓台灣網民感動到想哭的原因,是:「覺得自己被尊重到。」
2016年的高中哲學考題有:
*少工作是否能活得更好?
*知識應該要證明才算知識嗎?
*我們的道德信念是否都奠基於經驗上?
*欲望是否根本來說沒有限制?
*要做一個正義的人,遵守法律是否足夠?
法國學生在接受訪問時,都認同高中的哲學教育很重要、很有價值。於是《法國人如何思考?》就成為一位作家探索的課題。
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75)形容法國人︰「用嚴肅的態度去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以歡樂的心情去完成嚴肅的任務。」
法國評論家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說:「法國人期望的不外乎是在自己與他人心中激起令人愉快的想法。」
法國作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描述法國人:「我所討論並非愚人,而是智者;對這群智者而言,想像力是最強悍的天賦。」
法國人熱愛思考、熱中討論生命的美好、熱切擁抱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的格言:「眾人意見一致的對話最無趣!」
亦有人說,把法國從世界舞台拿開,我們就失去解決問題的某種方式。
蘇迪爾‧哈札里辛格(Sudhir Hazareesingh)1961年生於毛里求斯。位於印度洋西南方的毛里求斯曾是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英語是法定官方語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法語,報紙和電視節目也主要使用法語。蘇迪爾從小就是個戀法癖。
他於1990年起任教於牛津大學,每年有一段時間會住在巴黎,參與許多知識社群的活動,因此得以從絕佳的制高點觀察法國思想的燦爛豐富,並深深體會到法國人將其思想傳統的理念及價值觀實踐在生活中。
蘇迪爾前年出版了《法國人如何思考?》(How the French Think)這本書,獲得法國年度書籍大獎。這本書帶你辨識法式思維的特點,呈現法國文化的樣貌。
比起任何其他國家來,法國似乎特別重視知識活動,特別是公眾生活中的知識活動,而且這種精神不限於高級知識分子,更遍及每個法國人。法國人對於法國民族的道德與知識高度極有自信,深知法國文化與思想傳統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因而其思維方式也展現出一種大國氣派。法國駐聯合國代表發言時,不只是為法國發言,更是為全人類發言。法國人思考時,不只是為法國思考,更是為全世界思考。
法國人喜歡把如吃、穿、說話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理論化;強調理性及精準表達;擅長建立宏大的理論框架,但有時流於小題大作;訴諸自由、平等、理性等普世價值進行抽象思考,但傾向忽略個別情況;運用善/惡、文明/野蠻、進步/墮落、保守派/改革派、中產階級/工人階級等二元概念。對法國人來說,思想本身、思想的實踐與對思想的表現,三者息息相關,因而他們透過節慶、紀念活動、遊行、請願等社會與文化活動及儀式,在生活中落實他們的思想傳統所追求的理想與價值,並表現出一種專屬於法國人的優雅與從容。
《法國人如何思考?》的作者從各時代的著作、歷史書寫、小說、報刊中辨認法國思維傳統的特性,他認為法國思維主要展現了五種特徵:一是有強烈的歷史感,他們經常回顧、引用歷史為自己的觀點背書,並將之延伸發展;二是有強烈的國家與群體認同,因而傾向公開辯論,這也成為其哲學討論美好生活的基礎;三是相信強烈的信念值得以生命實踐;四是相信知識活動有一部分就是要向群眾溝通專門知識;五是擺盪於理性與想像之間。
追溯法國思維五大特徵的根源及演變,蘇迪爾認為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心物二元論、我思故我在、演繹法等,代表著法國思維中的理性特徵。笛卡兒認為真理必須透過對一切知識、觀念、經驗的不斷懷疑才能獲得,其理性方法將哲學從宗教中獨立出來,揭開了現代哲學的序幕,再經共和理想、共產主義等,傳遞至今日法國人的思維與語彙中。
理性底下,也存在著對超自然力量與神祕事物的興趣。從拿破崙、戴高樂到密特朗都曾尋求占星師給予對於公私事務的建議,法國人每年尋求占星師協助的次數達千萬次以上,每年出版的占星類書籍則有600萬冊之多。上溯至啟蒙時代來看,作者認為伏爾泰之相信世界的形成有一定規則,背後自有上帝的智慧和設計存在,此一自然神教觀點其實有著傳統基督教的信仰根源,啟蒙時代知識分子對於人類能夠改變環境、邁向進步的觀點,正是建立在信仰上帝的智慧和設計的基礎上,換言之,有神祕意味的自然信仰不僅與啟蒙理性並存,更為啟蒙理想提供了一種內在動力。
《法國人如何思考?》探索法國人思維的幾項歷久不衰的特質,在今日文化顯現的樣貌,並闡述心智活動如何以及為何在法國公眾生活佔有獨特地位。作者亦描繪法國人偏愛的概念、框架、模式,特別是對於形式的熱愛,以及他們對國家歷史的強烈認同感,追求共和理想、好辯好思考,好使用抽象概念和二分法,但又容易陷入矛盾,對資本主義懷有敵意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理解今日法國人的焦慮與樂觀的起點。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法國人如何思考?》
作者: 蘇迪爾‧哈札里辛格
由 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