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19
為何企業需要藝術培訓?
平日的工作,除了為不同藝術活動和展覽做籌備、策劃、推廣等工作,也會不時為一些企業機構安排bespoke的藝術短期課程。
近月,筆者就曾為某大國際珠寶品牌C的一眾來自亞洲各地的資深top sales進行兩場為期兩天的藝術培訓,課程包括中國與西方現代藝術史比較,本地展覽導賞以及art jamming自由創作等。合作過程十分愉快,分享如下。
經常說,沒有人天生喜歡「坐定定」聽人講書的,更莫論一般人在學校讀書時甚少機會接觸的「藝術史」。所以在每次準備課程時,我都會深思熟慮:即將要面對的聽眾是誰?他們的背景是怎樣的?他們對藝術的認知有多少?他們對於課堂的expectation是甚麼?
這次的學員大多是入行多年的資深高級珠寶(High Jewellery)專家,男女比例約為2:8,當中有來自香港的,台灣的,新加坡的,澳洲的,甚至是南韓的;而這家公司竟然會如此勞師動眾地安排各個員工專程來港上課的主要目的,除了希望當作“incentive”鼓勵上一年度業續表現良好的同事,也希望這一班站在最前線面對客人的銷售團隊,從藝術的角度出發,能夠對公司自家品牌出產的一系列以藝術作為設計靈感的高級珠寶有更深入的了解。
正式開課前,我先在powerpoint上和一眾學員分享了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slide,分別是周杰倫、陳冠希、余文樂在月前的某一天上載的一個IG post:
我當時問道:「大家看到當中有甚麼共通點嗎?」好幾位醒目的學員馬上舉手搶答:「ART!」
是的,儘管各位未必可以說得出相中人(或狗)的背後是哪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但我十分希望在課堂中帶出的一個message就是:這其實並不妨礙我們去進一步思考甚至分析當中的一些訊息的……只要大家有足夠的敏感度的話。例如,我們大可從這些IG post舉一反三地想想:究竟是甚麼的潮流或心理驅使這三個亞洲天王,同時亦是眾所週知的藝術收藏家,會不約而同地將西方當代藝術作品照片放上網?對於他們這一類40歲左右,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高端人口」(也正正是所有奢侈品牌的 target audience)而言,「藝術」究竟是甚麼東西?作為營銷專家,我們如何可以透過這些人的藝術喜好,了解他們品味和消費習慣?
以上問題,我大可歸納三點回答:第一,可能是因為純粹覺得相中的藝術品很捧(可以是旅行時路過畫廊見到的一幅作品,也可以是自己最新戰利品),故此想跟粉絲開心share一下;第二,可能是想透過share這些天價也未必買得到的藝術品、或你要認識某某高人或某某名人才能有機會排那條長長的waiting list買到的藝術品,來顯示自己高尚品味和尊貴社會地位;第三,可能是真的覺得生活有點苦悶。試想像,他們三位仁兄都可說是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正所謂一世人流流長,還有甚麼要追求呢?而據我所認識的不少這類社會名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藝術」。所以在分享了以上的名人社交媒體的小故事後,我就跟各個學員們開宗明義地說:如果你的職業是需要跟這些人打交道、建立關係的話,多點認識藝術絕對是無往而不利的。
剛巧,最近正在跟沈旭暉教授旗下的GLOS合作一個本地藝術導賞團。不知道市場反應如何,只是覺得在香港如此不容易的日子,多點親近藝術,平靜一下內心之餘,也提升一下個人修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期待!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