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6
馬鐙的重生
前陣子周末下了場大雨,難得約齊人的郊遊計劃固然最終告吹,突如其來的一場雨令我發現,腳上那雙已不知被我晾在鞋櫃了多久的波鞋,白色的膠邊已泛黃龜裂,原來不知不覺已夠期要換。
人要穿鞋來保護雙腳走路,馬都一樣要打馬蹄鐵保護蹄子。自問走路姿態還好,一般而言,皮鞋還是一年換一兩雙,換出來的鞋有的只是款式過了氣、或者有點舊,要丟掉其實有點浪費,要處理實在是費心。不過馬兒可是要差不多每個月都要換一次鞋,而且還不是一雙、而是四隻腳,換出來的馬蹄鐵要處理都是不容易。現時單是馬會逾1200匹馬,平均每隻不到一個月就要換一次馬蹄鐵,換出來的馬蹄鐵或已磨損、放得久會生鏽,除了回收,過去一直有提倡將用舊了的馬蹄鐵變成藝術品。
除了馬蹄鐵,馬上還有一樣常被人忽視的,就是馬鐙。很多人以為,那只是騎師上馬借一下力的踏腳而已,卻不知道馬鐙真正的重要性。馬鐙又叫「中國靴子」,很少人知道,其實是由中國傳到西方的。未有馬鐙以前,騎馬上的常常在馬上摔下來騎不穩,直到有馬鐙,將人可以利用雙腳平衡,此後人希望馬跑多快,可以由腳夾實馬肚的力度傳到馬兒,才將人和馬真正結合成一整體。
其實馬蹄鐵和馬鐙都陪伴過每隻馬無數的踏步和奔跑,除了當藝術品可以觀賞,馬會亦有邀請設計師,將這些部件改頭換面帶入屋,其中一位就是利志榮先生(WING)。
阿WING過去在巴黎做設計工作,設計理念著重作品與生活融合,繼去年用馬蹄鐵後,今年運用馬鐙為主題,經他處理過的馬鐙,潔淨和再經黑鉻電鍍加工,變得有格調,配以真皮配件,瞬即將被人丟棄的廢鐵變成高尚有格調的家居用品,去年WING的馬蹄鐵系列,我都不時購入轉送客戶,幾百元的小禮物,特別得來不落俗套,最重要是每隻馬蹄鐵都陪伴馬匹出戰不同的賽事,這重意義本來就很男人的浪漫。馬鐙除了助騎師上馬,也象徵騎師與馬的互動及合體,同樣是別具意義。很多產品值不值得購置,不單是實用或美感,更重要是背後的故事。
月底舉行的愛彼女皇盃,李嘉欣連續第二年擔任大使並會現身馬場,不過比起人妻,同場將首次發售阿WING的一系列新作品,才真正是我杯茶。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