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4
遊學:昂貴的「驚鴻一瞥」
上個世紀初,一批中國熱血青年利用「庚子賠款」獎學金外出留洋, 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開放改革後,「精英留學」向「大眾留學」過渡,數以百萬的「海歸派」正在報效祖國,成了建設國家的生力軍。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感受西方教育又有了新形式,謂之「遊學」。追根溯源,「遊學」可能還是中國發明的呢!公元前497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周遊列國14年,無疑是「遊學」求索之先驅,Study abroad,到國外去學習,本意不壞。通過一個在全新環境裏學習和遊玩,開拓視野,感受異域他鄉的文化氛圍,鍛煉培養孩子在異國自信、自理、自立的綜合能力。特別是現在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富裕起來了,家長願意花錢讓孩子接受西方教育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於是乎,近兩年「遊學」呈現井噴狀態。然而,無論任何形式一旦被濫用,即使動機正確,效果同樣成疑。目前,海外遊學群體趨向「低齡化」,遊學團的主要消費群體已從本科生,慢慢轉向中學生、小學生,甚至幼稚園。在上海一家留學機構8月中旬的一張遊學團名單裏,總人數為20人的團裏,20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達14人。「00後」居然成為「遊學」的新興力量!
「遊學」通常不會勤工儉學,不能獲取獎學金,開支要比一般旅行的價格高得多。以外國中學遊學為例,美國每年需要至少25萬人民幣,英國需要20多萬元,澳大利亞也需要10多萬元。即使短短十幾天美國「遊學」行程,價格也從3萬元到8萬元不等;上述幼稚園小朋友的「遊學」項目,目的地是澳大利亞,為期8天,費用為4萬大元,而「遊學」之收穫很可能就是學會擠牛奶、剪羊毛而已。
所謂「遊學」,應該以學習為主要目的,讓學生與當地人同吃同住一段時間,親身體驗風土人情,接受異域文化氛圍薰陶,瞭解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不僅可增長見識,亦可增加生活磨練,提高獨立自主能力,培養全球化思維習慣。
但是如果「遊學」行程僅「遊」,不「學」或「遊」,多於「學」,這就與「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出國觀光遊覽沒有差別了,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內給孩子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卻無法深入瞭解外國的歷史、當地的文化習俗及風土人情。
特別是高中以下的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觀察能力和吸收能力均有限,對異域的文化捕捉未必敏銳,加上欠缺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與社會適應性較差。獨自放到海外去遊學,很容易出現「遊學負現象」,即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出現一定的負面情緒。低齡群體海外遊學,可謂「驚鴻一瞥」,代價不菲,蘊含風險,效果成疑。
由此可見,低齡遊學屬於「高風險教育投資」,即使家財萬貫,家長決策仍要三思而後行。
樂本健【雙11感謝祭】雙重優惠、多買多賞►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