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3-11

砍掉壞的GDP

 

  中國經濟增長呈現放緩跡象不見得是壞事。始於2008年的信貸泡沫,已經極大地扭曲了資源配置,並催生了浪費型的GDP增長。抑制信貸泡沫將導致經濟增速出現統計意義上的下滑,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應該是受到歡迎的。中國存在著大規模的勞動力短缺,經濟增速放緩不會對社會穩定造成巨大的衝擊。

 

  鑒於勞動力短缺和出口市場的飽和,中國只剩下生產力提升這一促進增長的主要來源。要改革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必要且不可避免的第一步是,允許房地產、地方政府和「影子銀行」體系的巨型泡沫破裂。為此,可以採用的政策措施包括:第一,闡明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立場;第二,消除市場對人民幣緩慢單邊升值的預期。

 

壞消息?好消息?

 

  2013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受地方政府支出和房地產投機所推動,由「影子銀行」體系提供資金支援。2014年,經濟增速的放緩將不可避免,因為「影子銀行」體系的融資利率過高,已不能再支持房市泡沫多久。

 

  短期內經濟增速還將進一步放緩。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的(被)瓦解,將是增長減速的一個重要推力。「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人民幣的)利差交易。此前,在岸人民幣市場較高的利率和人民幣的穩步升值吸引了大量熱錢湧入中國,這導致外匯儲備增長,進而作實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

 

  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的波動,有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裏泡沫成分的消弭。一旦這樣的情況發生,數千億元的熱錢將從中國流出,「影子銀行」體系的利率將隨之進一步走高。

 

  這將加速在許多城市已有所顯現的土地價格下滑。土地價格下滑後,地方政府的收入會減少,以賣地收入為標杆的地方政府借貸能力將減小,這將使得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

 

  最後,信貸支持被抽離,過剩的產能將不得不被削減,這將導致很多工業行業的收縮,與之相關的壞賬問題進一步顯現。所有這些合在一起,將是刺破2008年後錯誤刺激政策所催生泡沫的最後一劍。

 

  好消息是,中國當下的一些客觀條件十分有利於經濟增速的下滑和改革的推進。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正在縮減,勞動力不足已隨處可見。以往「中國必須創造出數百萬崗位以維持社會穩定」的教條已經過時,不再適用於當下的中國。

 

  1998年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很少,出口總量也不大。而目前的情況恰恰都與此相反。因此系統性危機爆發的風險並不大。中央政府在處理結構調整帶來的金融衝擊方面有較大的操作空間。

 

  既沒有就業壓力,也沒有系統性危機的威脅,經濟改革的作用無疑異常正面。但如果不讓已生成的泡沫破裂——這當然包括削減浪費性的經濟活動,真正的、有意義的改革將不可能發生。

 

  去除壞的GDP必定是個好消息。中國經濟一定程度上正行走在這樣一個動態上:隨著很多「鬼城」被建造出來,更多的產能被疊加至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領域。「白象工程」(即昂貴無用、華而不實的政府工程項目)在每個城市都能看到。當這些工程被迫停工,GDP數位無疑會顯得疲軟。但由於勞動力短缺,失業工人可以很快找到新的工作。因此,疲軟的經濟資料對於未來而言會是個好消息。

 

  很多「白象工程」受尋租機會的驅動。在政府大力推行反腐期間,新工程的上馬不再能像過去那樣頻繁。當然,好的工程是能夠堅持下來的,反腐運動不會對他們產生影響。所以,新工程開工率下降應該被視為一個好的苗頭。今天的浪費越少,明天的經濟更好。

 

  未來幾個月,國內和國際的一些輿論製造者和金融市場可能會因疲軟的經濟資料而大呼小叫,但我們不應該為此擔心。金融市場往往是短視的,真正的經濟改革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受到金融市場的歡迎。

 

  舉例而言,1998年幾乎沒有投資者願意購買價格極其低廉的中國股票,但到了像1997年和2010年那樣的泡沫頂峰期,大量的投資者竟過來瘋搶估值已經過高的股票。同樣的現象未來還會重現。

  

通縮必經之路

 

  過度、浪費的投資以及極低的消費水準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而這些主要由投機所帶來的經濟扭曲所引發,支撐投機的則是貨幣供應過度。將這個惡性循環打破,就可以糾正絕大部分需求端的扭曲。

 

  提高實際工資水準是糾正需求端不平衡的主要抓手之一。儘管由於勞動力短缺,工人的名義工資水準已經有所上升,但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速與土地價格的增速齊頭並進,投機性泡沫和投資需求得到了支撐,由此引發的通脹侵蝕了工資增長的實際價值。當投機冷卻下來,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回落,土地價格下滑,總體通脹趨勢也將放緩。這樣一來,工人的實際工資將快速增長,促使總需求向家庭部門消費的轉移。

 

  通縮在中國被很多人理解為貨幣供應量的減少,但事實上,通縮應該指消費價格指數(CPI)的下滑。1998年之後,中國經歷過這一形式的通縮,當時貨幣供應量仍以健康的步伐保持增長,同時匯率也保持了穩定。回過頭來看,通縮的結果是良性的,有益於經濟結構的調整。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由熱錢增長驅動的資產投機和通脹後,經濟回歸正常化必然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通縮調整。這個調整過程是健康的,可以讓過高的物價回到正常的水準。全球化是一個拉平世界各地物價水準的力量。當一國經濟體內出現泡沫,一定時期內該國的物價將高於其他國家。泡沫破裂後,來自全球化的價格均衡力量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通縮或貨幣貶值來實現。

 

  但對中國而言,後者不是一個好的選項。如果人民幣貶值,儘管中國可能會因此收穫可觀的貿易順差,但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貶值幅度將更大。因此貨幣貶值只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混亂。通縮只有在伴隨著與之互為抵消的貨幣升值時,才是具有破壞性的。價格均衡會因移動不定的目標而偏離軌道。

 

  日本的問題恰恰在此。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到日元升值至最高值的20年間,日本的名義匯率幾乎翻倍。日元升值後,日本需要更多的通縮來抵消其全球競爭力下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容忍極度強勢的日元是日本長期持續通縮的源頭。

 

  中國上一輪通縮時的情況恰恰相反,人民幣匯率在通縮時期保持穩定,因此中國經濟在此期間運行穩健,而在其後強勢回歸。

 

  當一個大的經濟泡沫破裂,出現一段時間的通縮是正常、且有必要的。泡沫破裂後的首要目標是重新恢復經濟的平衡和經濟體的競爭力。如果通縮有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它應該是受到歡迎的。

 

轉向生產率拉動的增長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製造業和建築業的拉動,這兩者都適用於勞動力過剩的國家。中國在全球貿易市場中的份額提升則成為需求面的推力。然而當過剩的勞動力被全部吸收,這種增長模式的動能就被消耗殆盡。

 

  勞動力市場的另外三個發展,讓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需要變得更為迫切。首先,長達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的腳步終於「趕上」了人口增長的速度。目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似乎已出現下降;其次,高校擴招已經大幅減少了中國目前經濟增長模式所倚重的藍領勞動力供給。只有增長模式在供給端向服務業轉移,在需求端向消費轉移,才能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第三,中國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極高,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開,女性勞動參與率在未來可能下滑。這是中國勞動力減少的一個新的發展。

 

  未來幾年,中國必須轉向生產率提升驅動的增長模式。只要政府堅持改革和經濟再平衡,中國經濟一定會再度出現強勁的增長。

 

  舉例來說,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發展自動化。當勞動力還處於過剩狀態時,一些製造業活動捨棄了自動化,而採用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現在,隨著製造業和建築業面臨嚴峻和持久的勞動力短缺,自動化設備的銷量已大幅上升,這表明市場力量已經在發揮作用。

 

  把更多的生產要素置於市場力量之下,可以有效促進生產率的提升。中國的需求有一半來自投資。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在投資需求中佔據主導地位。利率過低和土地價格過高導致市場充斥了大量廉價資金,資金也因此未被高效地利用。投資項目的成本上升是資金未被高效利用的有力證據。中國需求端的再平衡需要更多的消費、更少的投資。較低的貨幣增長是將支出需求轉向家庭部門的關鍵。因此,需求端再平衡一定會要求市場在資金分配中扮演更為主要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提升生產力的目的。

 

  貿易領域的改革是提升生產率的第二個抓手。國內物價高企維持了一些低效的經濟活動。來自進口產品的競爭將迫使國內經濟活動的效率提高。落實「三中全會」決定的第一步應該是放寬進口許可制度。舉例來說,汽車和食品,就是兩個對人們的生活和經濟體有顯著作用的領域。放寬這兩個行業的進口,將促使國內廠商提高品質,降低售價,同時有助於降低國內物價。

 

  每當經濟資料疲軟,人們就會產生對經濟危機的擔憂,這進而成為開動印鈔機和投機的藉口。不要擔心經濟下滑會引發危機,這樣的事情在中國不會發生。中國人十分勤勞,且樂於儲蓄。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體中有一個很牢固的基礎。中國的未來有賴於改革的推進,而不是依靠眼下的一點增長來穩定一切。當邁向市場配置資源的轉變順利完成後,中國的人均收入有望從目前的7000美元快速提升到2萬美元,這才是中國應該為之奮鬥的「大獎」。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

更多謝國忠看勢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