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FOCUS】歐盟謀戰略「韌性」 恐添「世界工廠」冷風
繼侵侵周一(7日)趁花期國勞工節放言,「美國將成為全球製造業超級大國,永遠地結束對中國的依賴」後,另一巨無霸經濟體歐盟,周三(9日)發表史上首份《戰略遠見(Strategic Foresight)》報告,將「韌性(resilience)」作為社會經濟、地緣政治、綠色環保、數字科技等四方面最高原則。
而就在上周,澳洲、印度、日本,以及美國、歐盟、日本、台灣分別抱團舉行兩場有關全球供應鏈可信賴及公平的會議--一系列動作,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直指「世界工廠」中國。
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及技術主權惹關注
去年8月發布「推特聖旨」要求美企「立刻開始尋找在華業務替代方案」的侵侵,力促製造業供應鏈及工作崗位回歸美國,可謂人盡皆知;不過,對手拜登周三就指摘他未兌現承諾,並提出向創造本地就業的美企提供10%稅收抵免、反之向轉移海外的加徵10%懲罰的政策構想。
歐盟首份《戰略遠見》報告,提出確保社會經濟、地緣政治、綠色環保、數字科技四大範疇的戰略自主性。
兩人高喊「America First」、「Buy American」取悅選民,並不新奇;而歐盟最新發表的史上首份《戰略遠見》報告如今也意有所指供應鏈,尤值關注。此份41頁的報告,將「韌性」強調為「歐盟的新政策指南針」,提出確保社會經濟、地緣政治、綠色環保、數字科技四大範疇的戰略自主性。
報告指,新冠疫情危機顯示,歐洲於關鍵原材料(如石墨,鋰、稀土)、零部件等過度依賴有限數量的非歐盟供應商,供應鏈愈顯脆弱。例如,中國早前封城停工令歐洲全範圍內的汽車廠運轉停滯,造成的損失相當於去年總產值的12.5%。
此外,中美迅速發展的技術對抗正在擾亂全球數字供應鏈,此強化了歐盟追求其技術主權議程、關鍵數字能力(key digital capacities)的必要。
未來5年或多達四分一出口品轉生產地
想提高韌性的遠不止美歐,就在上周二(1日),澳洲、印度、日本舉行部長級「供應鏈韌性」高峰會,強調增強印太地區供應鏈彈性的必要性和潛力,擬在年底前啟動一項新倡議;接著美國在台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灣經濟部,上周五(4日)同舉辦「重組供應鏈」論壇,鼓勵合作夥伴將供應鏈布局撤離中國大陸,以建立能應對危機的供應鏈網絡。
鑑於中國基礎設施、產業規模、人力資源等的巨大優勢,想將中國排除於供應鏈之外根本是說易行難;不過,雪崩未見,滴漏卻正悄悄發生。據供應鏈解決方案提供商QIMA數據,今年上半年,將中國位列前三大採購國選擇的公司比例為75%,大幅低於去年同期的96%;越南、台灣成為強勁對手。而美歐則傾向距離本土更近的採購地,如拉丁美洲和土耳其。
另據顧問公司麥肯錫推算,未來5年,或有16%-26%的全球貿易出口產品會轉移生產地,以份額計,佔比最大的包括藥品、服裝、通訊設備;該行並指,從經濟效益看,家具、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供應鏈轉移最為可行。
從未來全球供應鏈大格局看,China is down but not out,但細小衝擊恐將成為各行業商業周期中愈來愈頻繁和具破壞性的常態,如何在大洗牌中勝出?值得深思。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