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6-07-08

增醫生數量紓民困

  政府提出《2016年醫生註冊(條訂)條例草案》,遭醫委會及部分立法會議員反對,但反對理由差勁的程度使人驚愕。

 

 

  《條例》方向雖然正確,應該支持,但其實它做得很少,遠未能解決香港的醫療難題。《條例》重點有二。一是醫委會處理病人投訴個案極為緩慢,處理每一個案平均要等候59個月,所以政府要求增加醫委會的人手,從現時醫委會的24位醫生委員及4位業外委員,增加3名病人組織選出及1名消委會選出的委員,希望處理投訴個案的平均時間可縮短至30個月。二是部分海外醫生可在港「有限度註冊」,現時他們要逐年申請延期,《條例》則建議將來的註冊期可延至三年,以吸引多些海外醫生來港。

 

觸動保護主義 憂外來者損利益

 

  反對者的理由是新增的4名委員都需特首委任,所以有擴大特首政治版圖之嫌,而且這些委員將會對內地的醫生大放綠燈,容許他們來港降低質素。香港的主流輿論早已駁斥此等論點,指其挑動民粹情緒,不盡不實。外地醫生來港執業要考一個由兩所醫學院所訂定的考試,及格才能執業,醫委會委員對誰及格根本無話語權。新增的委員都是選出來,特首行禮如儀委任的,如何會涉及甚麼政治?

 

  如此溫和的《條例》,醫委會中人為何會反應如此大?我看來看去,都只能得出是行業中的「保護主義」在作怪。這《條例》雖觸及不到增加醫生數量的問題,但醫委會中部分人卻極為害怕醫生的特權遭到挑戰,希望能維持「醫醫相衞」的氛圍,他們口稱要維護香港醫療的水平,但恐怕只是怕外來的競爭會損害到他們的利益。

 

  香港醫療界其實有更大的問題不能不面對。香港人口將會迅速老化,現時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稍多於100萬人,但二十多年間會增至250萬人左右,而且會有不少是長者中的長者,沒有足夠的醫生人數根本不可能面對這局面。2015年底,香港共有13,726名西醫,平均每1,000人口有1.9名醫生,與美國的3.3名醫生、英國的3.7名、南韓的2.6名、新加坡的3.0(港府官方數字),及OECD其他國家等都相差甚遠。

 

人口老化嚴重 需求增加難應對

 

  更有甚者,衞生署加上醫管局的醫生在去年共有5,617人,不及總醫生人數的一半,但公營醫院共有病床27,895張,私家醫院則只得4,014張病床,醫生跟著病人走,從這些數字可竅見公營醫院醫生人手的極度短缺,難怪不少前線醫管局的醫生工作時間長,做得筋疲力盡。

 

  未來醫生不足的缺口只會愈來愈大,除非政策有大變。今年醫科畢業生有320人,據計劃,到了2018/19年可多增100人,不足醫生總人數的1%,很難應付人口老化的問題。醫委會若要打破它給予港人的「保護主義」印象,有需要提出方案大幅增加醫生人數。

 

  但這很可能是緣木求魚的要求。世界多個國家的醫生組織都有壟斷市場的策略,具體手法卻可不同。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佛利民在上世紀40年代所寫的博士論文,便是指出美國醫學會如何通過控制醫院實習醫生的人數而限制了醫學院不能多培養醫生,佛利民論文寫出後,因為資料翔實,並成經典,但美國醫學會卻多方阻撓此論文的出版成書。在醫學問題上,我十分信任成名的醫生,但在涉及醫生的利益時,我對醫委會這類組織一定會懷有戒心。

 

  要增加香港的醫生,而又保持質量,新加坡的模式最值得參考。新加坡境內有6個醫學院,它們的畢業生經實習後可取得資歷行醫。但最特別的是它列出境外28個國家地區中的157個知名醫學院,在這些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或是取得120個左右國外專業資格當中一項的,都可經過1至4年的實習後在新加坡行醫。我看過上述醫學院的名單,中國有8間頂尖醫學院入圍,美國則有38間。優秀的醫生在全世界都是被爭奪的人才,但香港對他們十分冷淡,甚至不歡迎,新加坡卻是求才若渴,在2014年共有2,256名醫生都是外國來客。

 

  其實大幅度地增加醫生不一定會損害香港醫生的利益,但卻可降低病人的醫療成本,原因是這當中大有商機。香港醫療監管有一定水平,若有足夠多的醫生,當中一部分可把香港打造為一國際或區域性的醫療中心,吸引一些富豪到港治病,利己利人,並促進經濟。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