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4
重置葵青貨櫃碼頭於「中水」人工島 推動雙贏
一直以來,填海也是香港的主要土地來源,可自2006年起政府大幅度削減填海規模(2006-2010年間只填海60公頃),累積引致土地供應嚴重不足。1997-2006年間,香港新增了16.8%土地,可是在2007-2016年間,卻只新增了2.9%土地,引致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造成今日市民要捱貴樓、捱貴租,甚至要擠劏房的局面。
若我們再不積極增加土地供應,社會未來需承擔的惡果肯定更大。特首林鄭月娥女士適時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屬明智之舉。專責小組甘冒大不韙,拋磚引玉,讓社會討論過往「老虎屁股碰不得」的敏感倡議,包括動用郊野公園土地、軍事用地、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葵青貨櫃碼頭用地及選址填海等等。
搬遷貨櫃碼頭,釋放原址380公頃土地以興建房屋是否可行?(Henry攝)
碼頭上蓋建屋 難以共融
在上述眾多倡議中,本篇集中討論有關貨櫃碼頭的長遠發展及土地運用。香港在七十年代興建貨櫃碼頭時,葵青屬郊外。發展至今,九個貨櫃碼頭合共佔地280公頃,後勤用地100公頃,並已演變成鄰近葵青市區了。
專責小組在11月中的會議中,討論了在貨櫃碼頭上蓋建屋住人的可行性,雖然有建築師表示,從建築角度而言沒大問題,但是貨櫃碼頭24小時運作引起的交通、嘈音、光害、空氣污染、通風等問題,能否與民居共融做「樓上樓下」頗成疑問,外國也未有先例,我並不贊成這方案。
另有建議搬遷貨櫃碼頭,釋放原址380公頃土地以興建房屋,我支持這發展方向。那麼,貨櫃碼頭要搬去哪裡?正如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先生所言,貨櫃碼頭用地必須臨海及有深水港口,香港哪兒還有合適選址?
有建議把貨櫃碼頭重置到大嶼山南,我認為並不合適。大嶼山的發展策略一直是「北發展、南保育」,事實上,大嶼山以北的可發展用地已有規劃,包括機場三跑、東涌東新發展區等等。把貨櫃碼頭重置去港島東面也不行,會對河道不便。
遷至「中水」人工島 配合發展
我認為,把貨櫃碼頭重置於政府計劃中的中部水域人工島,是可行做法。
政府已進行中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探討在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的可行性,發展「東大嶼都會」,供應大量新增土地,配合第五條海底隧道等基建及交通配套,計劃可容納40至70萬人安居。若在填海規劃中新增土地用以重置貨櫃碼頭,不單可釋放葵青原址380公頃土地,長遠而言有助提升香港貨櫃及物流業的競爭力,讓吞吐量已跌至全球第五位的香港貨櫃港口,再闖高峰,達致雙贏。
至於排名全球第二的新加坡貨櫃港口已有重置計劃,並已逐步付諸實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早於2013年已發表「新加坡未來發展藍圖」,宣布於2027年把南部港口城鎮丹絨巴葛(Tanjong Pagar)貨櫃碼頭遷至西部的大士港(Tuas)南面新填海地,騰出原址1000公頃土地建屋。大士港新碼頭的容量是現港口的兩倍,並已在2015年起動第一階段工程,預料於2020年完成。
據聞李顯龍拜會習近平時,建議由新加坡協助打通中國「一帶一路」的向南通道,透過雲南廣西鐵路,將貨物運至廣西港口再運至新加坡貨櫃碼頭。因為新加坡洞悉,若「一帶一路」不斷發展,例如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也可瓜分貨櫃,用海陸結合的方法,把歐洲貨物經中東運到瓜達爾港,再用鐵路運到中國西北,屆時新加坡的貨運量必然受損。現在新加坡的提案可謂甚具前瞻性,防範於未然。
提供高增值物流服務
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屬國企,港口要遷要拆要收地,易於執行。香港的情況複雜得多,香港的貨櫃碼頭全屬私營,企業為求利潤最大化,單是貨櫃處理費也是亞洲最高的,收費高昂是讓其他港口趕過香港的原因之一。要收地,提遷拆,談賠償,涉及多方利益,將會是十分複雜漫長的過程。
香港始終是運輸樞紐,海運較飛機航線多,海運到港的貨物很容易接駁空運,因此適合高增值產品,例如高價紅酒靚酒、貴價朱古力及藥物。有些藥物需要高質的冷凍倉及冷凍鍊,客人相信香港能提供可靠的相關管理;此外還有需要快速轉運的產品,例如需要第一時間送達市場的手機等電子產品。這些高端產品市場,值得香港貨櫃物流業針對性發展,提升整體服務質素。
若香港再不痛定思痛,謀求對策,貨櫃物流業只會步向夕陽,因此,把貨櫃碼頭重置去中水人工島,配合長遠基建交通配套的發展,既可提升服務價值,重新推動貨櫃物流業的發展,更可釋放葵青原址380公頃土地,興建房屋,一舉兩得。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