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1
馬卓安辭職給我上了一堂英國政治課
馬卓安的辭職帶給我很強烈的「錯置感」:就在一個月前,我還在從事港聞採訪,可現在唐寧街十號距我位於Leicester Square地鐵站外的辦公室,步行只需要十多分鐘,我反而是遠遠地在倫敦遙望著香港了。
在馬卓安執政前,剛經歷了鐵娘子戴卓爾夫人長達3個任期的管治,首相的更替並不像今天這般「走馬燈」。反觀近年來,保守黨在公投脫歐後,一連更換了5位首相,其中女首相卓慧思僅在位44天,淪為英國最短暫的唐寧街主人。
馬卓安從鐵娘子手中接過首相權杖,勉強維持到1997年香港移交前(資料圖片)
剛贏得大選的工黨處境也好不到哪,新首相施紀賢上任才一個月,不僅已經陷入前朝留下的巨額財赤泥沼,英格蘭各地還爆發了英國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排外暴力示威。看來,工黨的執政之路恐怕也是荊棘滿途。
由於英國脫歐後國際地位進一步邊緣化,與1990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冷戰結束才數年,英國對全球局勢,尤其是跨大西洋及歐洲政治動向仍具有顯著的影響力。而馬卓安主張英國加入歐洲一體化進程,他的去留自然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剛到倫敦就倉促應戰
馬卓安突然宣布辭去黨魁職務,令我剛到倫敦就倉促應戰。前文提到,在被前輩行家問及保守黨挑戰者雷德伍德(John Redwood)是否有勝算時,我因為模稜兩可想蒙混過關,慘被暗嘲為「菜鳥」。如果早些到達倫敦的話,我就應該更好地瞭解到,保守黨這場人事地震醞釀已久。
馬卓安自1990年從戴卓爾夫人手中接過首相權杖,意外贏得了1992年的大選,創下了保守黨第四度執掌唐寧街的奇蹟。但此時保守黨畢竟也已是強弩之末,在下議院只剩21票的微弱大多數。他在唐寧街的政治生涯朝不保夕,已無力在國會推行任何重大政策。
保守黨內親歐和歐疑兩大派系此時亦吵作一團。歐疑派保守黨員不斷阻撓馬卓安加入歐洲一體化的政策。為了平定黨內作亂,他才冒險發動了這次突然襲擊,透過辭職並發起黨魁重選,迫使黨內各派重新接受他的調度。
如果我有時間多瞭解當時保守黨各派政治動向的話,還會發覺雷德伍德挑戰馬卓安的真正目的也不是為了當黨魁。此君當時只是威爾斯事務大臣,屬內閣中的輕量級人物,當時確沒有勝算。他出選一來是代表歐疑派發聲,主張英國留在歐盟外;二來是藉此提升自己的黨內地位,以便在保守黨一旦下台後,在影子內閣子佔據一席之地。
果然,馬卓安在黨魁重選中以218票對89票,大比數擊倒雷德伍德,繼續成為唐寧街十號的主人,並一直苦撐到1997年5月1日,在香港交接還剩兩個月的時候,被貝理雅領導的新工黨徹底擊潰。
雷德伍德(左)代表歐疑派挑戰馬卓安(資料圖片)
邊採訪邊學習英國政治
雖然馬卓安辭職事件令我剛到倫敦就「甩轆」,但對我今後的採訪卻「利大於弊」,因為它完整展示了英國政黨從黨魁辭職到重選的過程。由於當時互聯網尚未興起,我常常要臨時跑到查寧十字路的書店,去搜尋政治類書目翻看黨魁挑戰的細節。這個過程反倒令我在抵達倫敦之初,就在採訪過程中學習到了英國政黨政治活動的一些基礎知識。
在這段初期的採訪中我同時發現一個現象--電視報章上可以看到的香港新聞鳳毛鱗爪,市民生活中香港也不佔據任何話題。我剛開始以為這是因為馬卓安辭職吸引了公眾和傳媒的注意力,但後來我發現,香港由始至終都不在英國公眾和傳媒的視界之中。
樂本健【雙11感謝祭】雙重優惠、多買多賞►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