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1-12-14

同事業績不達標,怎辦?管理人要學識斷捨離!甚麼是「破窗效應」?

  每逢年尾,我們業界都有兩種人為自己的業績非常努力,一種是向上望著目標向前衝的人,一種是追著底線希望留下的人。不少公司和團隊有不同的管治理念,有一些人相信人多好辦事,一時三刻的不順利不代表那位同事不適合行業,而每個人都能夠成功,故此會寬鬆對待,甚至在某些同事未能完成年終底線都會給予更多機會;有些則會嚴厲執行家法,在要求不達標的時候必然地邀請他們離開,他們信奉長痛不如短痛,早死早超生。

 


(網上圖片)

 

  筆者看見很多前輩都有不同的理念,而筆者深信不同的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天秤」,去權衡究竟如何設立和執行底線,去建構屬於自己的團隊。而在此就分享一下最近從前輩中聽到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指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 (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在1982年3月提出。而在1969年的時候,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社(Philip Zimbardo)的實驗就為這個理論打穩了基礎。

 

  當年該實驗在美國進行,菲利普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雜亂地區的車被摘掉車牌,頂棚亦被打開,結果當天車就被偷;而放在中產區的那一輛則安然度過一星期,無人理睬。之後他又用錘子把中產區的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幾小時後車就不見了。

 

  這就引伸至犯罪學家們提倡一個「破窗效應」的理論: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沒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裏佔領、定居或者縱火。

 

  筆者在此並非分享犯罪學的知識,而是想以破窗效應作為引子,帶出今天的重點。在面對自己的團隊的時候,如何樹立好執法的界線是非常的重要。每種管理模式都有自己的好處和壞處,最重要的是在選擇時要清晰要面對的後果,同時間亦要看看能否配合自己團隊的核心價值。

 

  人人都可以留下固然團隊人數能得以保留,但同時是否人人都可以成功?而新招進來的人會否受破窗效應影響,從而不能完全發揮潛力,做到最好?就算做學生的時候也經常遇到,模仿學霸太難,但模仿考最差的就易如反掌,如果你的團隊核心價值是追求卓越,留下不達標的同事又是否能做到你要的效果呢?

 

  筆者的總監常常教育我們:要知道一個水桶能載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長的木板,亦不是木板長度的平均數,而是最短的那一塊,如果你的目光是遠大的,那執行力和手段也要因應調整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

更多銷售達人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職場 #管理學 #破窗效應 #管治理念 #追業績 #管理人員 #團隊 #斷捨離 #核心價值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