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Text: EdithPhoto: 網上圖片
2020東京殘奧會開幕!Paralympic應稱為「殘奧」還是「帕運」?聽港隊運動員點講!
奧運剛剛過去,你還在沉醉於熾熱的比賽熱潮嗎?如果是的話,不如一起留意已經開幕的「2020東京殘疾人奧運會」,繼續支持香港運動員!不過,在欣賞賽事之前,發現到網民就為Paralympic Games的中文名稱翻譯發起討論。在討論應該譯作「殘奧」還是「帕運」之前,不如讓我們先了解Paralympic Games的歷史吧!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源於戰後軍人?
要了解Paralympics的起源,就必須把時間線推回世界大戰之後。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出現不少殘障的軍人。為了減少軍人們因為肢體傷殘所帶來的影響,這些殘障者開始接受體能訓練,從運動中幫助復健以及回復自信,亦令社會漸漸重視復康治療這回事。
在1944年時,神經科醫生Ludwig Guttmann應英國政府的要求,開設復健中心,利用運動協助在戰時受傷的傷殘人士康復及重拾自信。到1948年,Guttmann舉辦了第一屆名為「Stoke Mandeville Games」的輪椅運動員比賽,後來這項比賽逐漸成為國際性賽事,第一屆Paralympics於1960年在羅馬舉行,自此與奧運一樣,每四年舉辦一次。而在今年的東京殘奧,就有4,400名運動員參與20多個運動項目,競逐總共537面金牌。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Paralympics是甚麼意思?
至於殘奧會的英文為Paralympics,是將「Paraplegic(半身不遂)」和「Olympics」兩字合拼。不過,近代已經有半身不遂以外的運動員參加賽事,所以官方亦以希臘文重新演繹「Paralympics」的意思。「Para」是希臘文介詞,有「在……旁邊」的意思,即是象徵與「Olympics」平行,兩項賽事並沒有高低之分,充滿平等的意味。
然而,在中國、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將Paralympics譯為「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殘奧」;而台灣則按發音譯成「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或「帕奧」。因此,有聲音指出「殘奧」這個譯名與官方「Paralympics」的意思不同,除了聽起來不舒服外,亦有放大了「殘疾」意思之嫌,忽略了運動會背後「平等」意味的感覺。當然,亦有聲音認為這名稱只是直譯或純屬交代運動會本質,並沒有貶義。
圖片來源:Twitter @Tokyo2020
運動員又點睇?
關於「Paraplegic」的譯名爭議,有媒體就此問題訪問了現時世界排名第二、有望於東京殘奧爭奪獎牌的香港輪椅羽毛球運動員陳浩源,他則表示「殘奧」就是殘疾人士奧運會,該字本身並無負面意思,「因為我們身驅有殘缺,但我們並非殘廢。」其實,「殘疾」二字本是中性的形容詞,或許要改變的不是譯音,而是我們看待「殘疾」的觀念。不管如何,Paraplegic不是次等的運動會,同樣是追求「更高、更強、更遠」的體育精神,就讓我們再一次好好地撐港隊,力撐每一位香港運動員!
圖片來源:陳浩源Daniel Chan Facebook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