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3-11-16

《經濟不停學》名義GDP與實質GDP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間內所產生的經濟總量,投資者也經常用GDP數值去判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但其實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統計GDP數據時,所採用的計算方法有所差別,而且統計口徑也不盡相同,因此從嚴謹科學角度來看,徑直對兩個不同國家的GDP作出對比,其實是會存在不少誤差的。而常見的GDP計算方法,就包括有生產法、收入法及支出法。例如當今全球頭兩大經濟體—美國及中國,在GDP的計算上就分別採用支出法及生產法。

 

  但本文並非要對不同的計算方法作出詳細介紹,而是與讀者分享在GDP統計中常見的兩個類別—名義GDP與實質GDP。

 

  名義GDP,是指所有用以計算經濟總量的指標,均採用當期的市場價格去計算,是屬於相對直接、原始的數據類別。而實質GDP,或稱不變價GDP,則是參照對上一期的物價,排除了因價格基數不同而產生的影響,以方便對不同年份的產值進行比較。在投資市場中,投資者平時聽到某個國家或地區所公布的GDP,一般是指實質GDP。

 

  儘管利用實質GDP對不同年份的數據作比較更具可比性,但是投資者亦不應忽略名義GDP對投資市場所帶來的參考意義。由於名義GDP及實質GDP分別用當期物價及上期物價計算,因此如果同一時間,名義GDP增幅大於實質GDP增幅,就反映當期的物價較上期是處於增長的形態。這種情況對於大部分國家或地區來講,是對通脹的常態反映,因為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總體是平穩向上,物價大部分時間應有溫和增長。相反,如果名義GDP增幅小於實質GDP增幅,則表示當期物價較上期是處於下跌的,反映通縮的問題。

 

  舉個例子,內地近期公布的季度GDP數據,就顯示內地正連續兩個季度(第二季及第三季)處於名義GDP增長少於實質GDP的增長,這也是市場對內地未來會否持續進入通縮產生憂慮的原因。

 

撰文: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 伍禮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

更多經濟不停學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理財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