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3-11-22

自求多福 珍惜上車的機會

  97年,當時人人看好樓市,成交曾創下單月過兩萬宗,結果到了03年普遍樓價也以六、七成地下跌。

 

  到了06年,市場應該重新籌備增加供應的時候,香港人仍活在八萬五的陰影下,不熱衷增加土地供應,甚至抗拒增加公屋供應及重建居屋。

 

  金融海嘯後,人人自危如世界末日,卻原來是入市良機,當時有需要買樓自住而最後決定不入市的人,是歷史性的大輸家,是「機會成本」的最佳負面教材。

 

  我想說的是,群眾一直也是錯的,在政治上民意可能是上帝,但在經濟上卻「靠唔住」,市場結果往往和群眾意願背道而馳。

 

  房協是具公信力的機構,所以旗下樓花地盤發售價更有啟示性,2012年發售綠悠雅苑,平均實用呎價是6510元,而近期推出樂融軒也以市價出售,這告訴了我們甚麼?

 

  很多人包括學者也期望增加供應土地和多建居屋解決上車問題,無疑這理論基礎是對的,但實踐是講究 right time do right thing的。現實是,正確的時候才能做到正確的事,如06年增加土地供應是正確的,但當時民意是不支持的,但是同一件事現在做雖然民意支持,但今天已是量化貨幣的年代了,已是too little & too late!可以做的太少也做得太遲了。

 

  增加土地供應這正確的事,既然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去做,我們應面對及探討有關的效果落差。

 

  政府是全港最大的發展商,當然要承受市場的效應及回響,愈多地皮樓價就不會貴?不對,愈多的土地供應只是可減少泡沫,不可能抗通脹及反物價,以為樓市問題完全是炒樓引致的想法,由頭到尾也是根本性錯誤。現實是,樓價高企的最大因素是因為貨幣貶值,增加土地的結果,自然是地盤更多,愈多人起樓建築成本只會愈貴。結果起出來的樓也愈貴,未來幾年,恐怕政府在賣樓時,是會由自己一手印證樓價高的合理性了。

 

  市民也不要以為多建居屋便可以買到平樓,居屋從不是損耗公帑的事,居屋基本上是政府賺大錢的政策,未補地價的居屋部分,多年來的升值,已變相令政府擁有以千億計的資產庫!所以居屋從來也沒有以公帑優惠給小市民,只是有暫免補地價的安排,和將成本以補地價比例去調節的一點彈性。

 

  不要浪費現在仍存在的入市機會,樓價短線下跌的機會雖然存在,但長遠上升才是市場的「地心吸力」,內地樓市宏調已告訴我們,調控樓市政策其實也是鞏固樓市政策,而剛性購買力也會愈累積愈多。量力而為入市吧。

 

  以上是從市場角度去探討樓市,而政策的評估又如何?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於本月十五日在立法會的言論,表現了一些事實是改變了的。

 

  政府對樓市辣招的態度已由「絕對不會撤招」已變為「留意幾時撤招」,也開始警惕若樓價下跌要用減辣去及時配合了。

 

  顯然,政府已控制了樓市大局,除控制樓價不上升外,也能掌控樓價不會跌得多過一、兩成。這是很重要的改變,這代表樓市風險也正在政策下變得有限,上升風險及下跌風險也在政策下被格式化。既然樓市下跌的風險有限,政府難以左右的物價及通脹風險顯然是較高的。

 

  風險既已「掌握」,買家現在能買到平10%的單位,或者大膽還價10%,可能是最正確的策略,「等」的風險其實相對是較大的,更吃虧的是被動。「買」及「不買」其實也充滿了風險,也是我在金融海嘯後提倡人們趁機入市的觀點,掌握今日可評估的風險,比被動承受未來無常的風險更實際呢。何況,在樓市辣招下,買家在買入物業三年內若賣出也要付「懲罰性」稅款,如果買家不打算短期賣出的,短期的樓價上落還有意義嗎?現在買入是否能配合長遠投資部署才最重要。

 

  金管局轉虧為盈,原因是環球整體經濟趨向平穩,但陳德霖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時所提出的更新數據,是更重要的入市參考。

 

  (1)經過多輪收緊按揭措施後,本港平均按揭成數已由2009年的六成四,下降至近數月的53至55%。

 

  (2)市民的供款與入息比例也由41%降至今年九月的35%。

 

  以上理據,若不設前提去看,認為樓市長遠上升是否更合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樓市點評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