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4 15:06:57
難得全城關注安老服務的前景
劍橋事件一石激起千重浪,雖然有關私營安老院的負面新聞久不久會聽聞,但這次的震撼程度真是名符其實的「赤裸裸」了,群情洶湧、口誅筆伐,然後戲劇性地同一個星期內劍橋護老院部分樓層即時被政府釘牌,五十多位長者要立刻另覓棲身之所,「坐地起價、無處容身」之聲此起彼落時,我從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得知,剛好有一間會員機構擴展空間,可以容納大部分前劍橋長者。
我跟香港安老服務協會緊密聯絡,因為主席陳志育(Kenneth)和另一位委員謝偉鴻(Henry),是當年我們創辦鑽的、兩位最先接觸的私營安老院舍經營者,後來兩人更成為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的共同投資者(Co-investors),成就了香港這個無障礙的士傳奇。Kenneth更成為董事,跟我們的的士夥伴一起給予鑽的長期支持,參與把車隊更持續地營運下去。為何安老院要參與無障礙的士業務?因為他們也希望長者出行有安全合法的交通接載,這亦有助提升院舍的管理和發展空間。
鑽的董事陳志育 (左) 出錢出力支持無障礙的士業務,我們也希望提升香港安老服務的質素。
合作多年,我看到安老服務協會的朋友在改善安老服務的誠意和實際行動,這個很多年青人不願意入行的行業,其實現正是安老院舍經營者第二代接捧的時期,他們不是因為劍橋事件才突然醒悟香港要有好的安老服務,而是一早把這個行業視為自己的事業前途。Kenneth 和Henry每年也會自掏腰包合共購買一萬元價值的鑽的服務現金券,作為香港安老服務協會週年晚宴的抽奬禮物,希望更多院舍經營者認識鑽的,從而鼓勵長者使用,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有心從事安老服務的,不應純粹用「私」或「公」營去區分,這是很多不熟悉這行業的市民的誤解,尤其大新聞好像往往只發生在「私」營院舍。事實上,香港約六萬多名居住在所有安老院舍的長者,八成以上也是由政府付費買床位的,真正來自私人市場的力量只佔兩成。
若長者入住公營院舍,政府每床位已津貼了一萬四千至二萬不等,大家也認為公營院舍的服務會比較好,甚至稱得上較豪華,一點也不出奇,但硬件好,不代表營運者也一樣真正用心和有效率地去運作。住私營院舍的長者,有約四萬名其實是生活在最底層的綜援人士,即只得到政府六、七千元綜援金便入住「私」營院舍,有這樣的成本差距,院舍怎不會有天淵之別?同樣,私院經營者的心態和能力也良莠不齊。
入住公營院舍是人人也可排隊的,看到豪華的公營院舍,可能在照顧家庭收入很不錯的長者,聞說過時過節,這些院舍外總會停泊一些豪華房車,相信是家人來探訪長者之用,但最貧病交纏的基層長者,郤排隊排一世也不能入住公營院舍,在沒有選擇下只可以入住政府買位的「私」營院舍,作為納稅人,我實在很無奈和懊惱。納稅人有份繳付的福利開支不是應該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嗎?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又能否有更多政府津貼少一些、但有更多自由空間的公或私營院舍選擇?很明顯,現時香港安老院舍或甚至日間中心的選擇也是相當狹窄的。這點,曾經照顧重病媽媽的我也有親身體驗。
難得今次全城持續關注香港安老服務,政府剛公佈要延遲推出「錢跟人走」的院舍券,或許也是好時機,大家繼續想想怎樣的安老服務是最持續、最適合香港的情況去發展,「個案經理」制度看來將會成為討論的焦點,希望大家也有更廣濶的視野、更長遠的目光,不要再將人口老化的共同前景只推缷到公或私營院舍去承擔。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