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1/06/2015

印象主義的先行者——巴比松畫派

  

拾穗者Des Glaneuses

布油畫:83.5x110cm,成於1857年

畫家: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

現展藏於巴黎奧采博物館地下層巴比松畫派的第6室

  米勒能畫出這麼動人的農家生活與他的經歷有密切關係,他非常熟悉農民的勞動生活,十九歲前都是幫家人在家庭農莊工作,23歲才到首都巴黎深造繪畫。米勒的家庭雖是農家但很有文化修養。

在奧采博物館內

  這幅「拾穗者」和他另一幅「晚禱」可算是在十九世紀法國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三位女士,彎著腰在地上撿起收割後留下的漏網的殘粒,拿回家中去幫補家用。村民有權在日落之前盡快檢收,這是西方的很古老的傳統,在聖經舊約已有同樣例子。米勒給三位女士的包頭布及衣服都予以很協調的顏色,雖窮但仍很具尊嚴,她們在法理容許下做些有利增加家庭收入的工作,她們並非接受救濟。背景是堆起已收割好的作物,那是在村落前的農地。農場的管工騎著馬指揮著搬運或其他的工作,具有老闆的威嚴。在米勒的目光中,重點是三位女拾穗者。隱現對社會現狀的某種批評。

 

在旁邊另一幅名作-- 晚禱

  米勒自1850年以後,畫的主題多以農村現實生活為主,因此被控為社會主義者,但其實米勒並無任何的政治企圖。作此畫時他已在離開巴黎六十多公里,比較近楓丹白露的巴比松小村落腳數年,與羅梭等交往,各自發展,他們吸引到許多畫家聚居該村;據統計,在當時,巴比松村超過30%的村民是畫家或雕塑家;產生後來畫史稱之為「巴比松畫派」的運動,延續近半世紀,他們主張自然、寫實、戶外寫生;這時顏色的包裝已有管裝,方便攜帶,野外寫生成為可能。可以說,「巴比松畫派」帶動日後的「印象主義」的出現。這郡畫家可以說是印象主義的先行者。

 

彎腰撿拾麥穗,腰酸背痛

  這幅「拾穗者」帶來米勒更高的名氣,1868年他獲得法國國家最高榮譽的騎士勳章。1870年巴黎公社時他避開政治爭論,與積極參與公社運動的庫貝爾(Courbet)疏遠,可見到他的性格如他的作品,比較偏向和諧穩重,同時具備很強的人性味道。他不是攪政治宣傳畫,他只重視畫中的詩意。

騎在馬背上的工頭

正在搬運檢收

  當時的法國社會已出現炒畫風氣,比方,米勒同期畫的「晚禱」,他能賣到1000法朗,在當時已是很高昂的價錢,使他可以償還所有欠債,生活開始好起來,可以有餘錢去收集古董及其他畫家的作品。到1872年,他的「晚禱」賣出的價是原價的38倍。資本主義入侵畫壇已經無法逆轉;但我們仍可自我安慰地說,拍賣的歷史與藝術史無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