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015
尖沙咀海濱的前世今生(中)
上文所提出一係列問號,反映當時不少人很期待香港有一座新的文化設施。由於1962年建成的香港大會堂已珠玉在前,故此對於二十七年後(1989年完成)的香港文化中心抱有期望。在市民心中,儘管不敢媲美同樣座落海旁的雪梨歌劇院,也不能「掉以輕心」。
筆者所用「掉以輕心」形容,是泛指當時香港政府及市政局對這項工程的取態不夠積極;若然大家重視這個可能令香港名揚天下的建築,便應該採用公開比賽形式競標,甚至邀請國際大師參與,才不致被當年紐約時報嘲諷香港建了一座超大「滑雪場」!
筆者曾在政府工作多年,非常理解從前有關公共建築的產生過程,會明白公共建築的設計何以水平如此參差,既有簡潔平實的美利大廈,卻可以建成不倫不類的香港文化博物館。
政府部門,常以「公平公正」視為金科玉律,為免技術上的出錯,慣性由資深的建築師主理(包括設計)大項目,資歷較淺的負責細項目,問題在於「設計工作」的性質,是與別的專業情況剛好相反;即是,年資愈深的建築師,設計愈跟不上潮流;尤其政府部門強調人人平等,無分彼此,不會跟隨以優良設計為賣點的名牌建築師事務所,把建築師劃分「專責設計」(Design architect) 及「專責行政」(Admin architect) 兩大類別。設計水準便視乎花落誰家,致經常資源錯配,楚材晉用!另一個令公共建築設計滯後潮流的原因,是過分冗長的前期步驟,經常拖延多年仍未能開展工程,致被封存的設計,到真正上馬時,也會變得落伍過時。
無論喜歡與否,香港文化中心確實座落最重要的尖沙咀海旁,火車站鐘樓亦屹立於尖沙咀廣場的中軸。對我們負責第二代翻新尖沙咀海濱的團隊來說,首要任務,一方面要聽取原設計師李銘根先生的經驗分享,甚麼可拆,甚麼該留,以尊重原來建築的主體性;才知悉整座龐大的建築物,在平面上是刻意沒有90度直角,令我們在廣場重新鋪設地磚時,不知如何依據。最後,我們決定用不規則的天然角石 ,以自由方式 (所謂Crazy pattern) 鋪設,亦故意用灰色石角,配以小量的蝦肉色瓦片條子,既呼應香港文化中心的主色調,亦借機以灰色取代,大大減少了蝦肉色的成份。
另一方面,最重要是要聽取市民的聲音,徵詢他們甚麼是理想的海濱?有甚麼需要增減?有甚麼必須保留?答案是:他們心中的海濱,是要足夠的戶外空間,作休憩,作緩跑,作漫步,並以欣賞維港景色視為一眾的依歸。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