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2017
香港零售業低迷的背後原因
去年日本殿堂級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推出了一本書名為《低欲望社會》,在社會引起很多學者討論。這書講述日本在90年代進入經濟大衰退後,年輕族群面對社會及經濟的衝擊,堆積起來的失落情緒令他們對生兒育女、工作、住屋以及其他物質享受,長期處於一個低欲望水平,甚至乎喪失欲望。最後導致出很多社會問題,當中包括對品牌企業的衝擊。他強調這種價值觀轉變不容忽視,因為當下一代都出現這樣心態時候,將會對社會經濟造成難以補救的破壞。這些情節畫面好似熟口熟面,不就是今日香港的寫照嗎?
香港和日本的分別,只是香港仍有部分人對置業充滿欲望,但樓市以外,香港人還有甚麼欲望,正確說,是應該還可以有甚麼欲望?其實從本地零售銷售額和消費者開支數據顯示,港人已經逐漸喪失物欲,尤其是名牌奢侈品。話說早前某國際品牌來港開旗艦店,在開幕日那天,他們店舖竟然連一件貨也賣不出,情況相當罕見。上個月Burberry公佈全年業績,雖然國內銷售數字錄得增長,但香港區銷售依然按年倒退。擁有多個知名鐘錶品牌的Richemont集團亦剛剛公佈了季度業績,指出香港銷售持續下滑,據悉他們港區公司更要進行架構重組。而純利大升五成的本地服裝集團I.T,亦表示港區生意持續疲弱。奢侈品零售業在香港是一池死水,已經是不爭事實,尤其失去自由行經濟效應之後,真面目原形畢露。
別以為大家都走到網上購物,因為不少售賣名牌的著名網店,其港區生意都是一池死水。身邊年過40歲的朋友,買名牌數量愈來愈少,而年輕一輩的薪酬亦追不上名牌物價,經濟能力固然是原因,但香港人的心態轉變,其實才是最致命一擊。有經濟能力的人,寧願買樓投資,沒有高消費能力的,更不用奢求甚麼物質享受。而香港人外遊數字不斷上升,廉航機票的需求,以及戶外行山運動成新趨勢,戶外服飾產品大受歡迎,甚至乎環保概念或一些手工製作產品得到追捧,這些現象其實顯示出很多香港人生活模式和態度已經轉變,大家都在追求另一種比較Spiritual的生活享受。名牌的價值,除了價錢牌上的數字代表奢侈品身價,對很多人已失去意義。以前香港人買名牌不會手軟,喜歡就買,現在?就算喜歡,有折扣也會思量一番,最後可能只會一件起兩件止,甚至乎不買,寧願去Zara和H&M選購。有人將責任推卸給fast fashion,認為他們破壞了整個行業生態,我不太認同,我相信是人類行為和思想模式轉變,正如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欲望社會現象,實情是大家日漸對奢侈品失去購買欲,才會令fast fashion有機可乘。
喜歡以逆向思維挑戰傳統觀念的大前研一,在書中告誡日本各大企業甚至政府,必須要承認及面對這種社會轉變,重新思考普羅大眾的價值觀,作出相關策略應付,其見解發人深省。而香港的情況,亦水浸眼眉,企業家及國際品牌的港區話事人,究竟要如何走出困境,這將會是一大課題及挑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