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1
藝術品的出世紙
亞洲藝術市場火速成長,不止讓既有的收藏門類日益壯大,也催生了許多新興項目,本來零碎的事物,都漸漸建立起系統化的研究。這對於學術和社會文化發展,都是一件好事,然而在這過程當中,「汰贋」和「存真」同樣重要,如此才能確保收藏和研究的方向沒有錯誤。不管是既有項目也好,新興門類也罷,我們少不免會遇到一些陌生的作品,有時候那剛好是自己不熟的一塊,有時候可能整個行內都沒有針對性的專家,當東西本身顯不出真偽的關鍵,我們便要靠一些輔助資料協助推理,而「來源」(provenance) 便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面對一件藝術作品,特別是上了年月的,我們要鑒別其真偽,最好固然是從它本身的特徵來考證。比如說,一隻青花碗,看它的「藍頭」(老一輩香港收藏家術語,即青花上的藍色顏料)、畫功、款識等,當這些方面都符合了歷史上的規律,它的真確程度便大為提高。相反,若是與時代特徵大相徑庭,那東西便可能有問題。
然而,對於一些新興門類而言,不論學術界抑或市場之中,還沒有綜合出一個歷史規律,用來印證個別作品,那麼也就是說,整個門類還是處於草創期,需要一些世所公認沒有問題的代表作品為範本,如此,又有哪些作品能當此重任?那就要看它的出處和收藏經歷。
說起中國收藏家代表,不可不提王世襄先生。現代中國對於明式家具的研究,正是從他手上由零開始,而他所收藏的明式家具,亦成為了現在的研究範本。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畫家的作品給收藏家收藏了,如果這件作品一直存在收藏家手裏,幾十年來沒轉過手,還借出給許多有信譽的博物館展出、印成圖錄公開出版,而收藏家本人又被公認是眼光獨到,善於鑒賞的,那麼東西即使存放再久,甚至連收藏家過世了,才由兒孫、家人委托出售,那麼其為真品的可信程度便十分之高,其特徵亦足以作為日後打假的範本。相反,現在有許多所謂「稀世珍品」重光於世,自稱是晚清民國時候誰誰誰從宮內運出,輾轉幾百次流亡各省流出海外,然後千迴百劫歸來中土,這中間每一站主人誰屬,卻語焉不詳,灰色地帶眾多,就有許多的疑問有待澄清。
說起重要私人收藏,英國戴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可謂收藏中國瓷器的佼佼者,圖為大英博物館戴維德展廳。
現在我們在大小拍場,都會見到數之不盡的滿清皇室用品,當中雖然有真的,但身世惹人懷疑的也不少,就是因為故事太容易編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搶過清宮,晚清皇帝變賣和典當家產、太監偷賣宮中用品、溥儀出宮後遺留之物……太多數言之鑿鑿,但真正有物證顯示的,譬如數十年前的展覽、拍賣紀錄,收藏家和藏品的老照片、日記紀錄之類,偏偏不多,在審視真偽的過程當中,必須份外小心。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現在方興未艾的民國熱潮,許多當年所謂政經名人的墨寶手迹、個人用品之類,都被拿來炒作一通,民國本身已經亂得千葷八素,這裏物品的來源從一開始更沒有好好規劃,現在梳理起來倍加困難,著了道兒的機會便十分之高。
查看藝術品的來源,有如我們所說的「查家宅」,看東西的身世是否清白,系出名門,血統純正者,大家鑒賞的時候不但會減少疑問,還會大大增加其珍罕性。不過還是老一句,故事說到這裏便完,那有這麼簡單的事?既然「重要私人收藏」的出世紙如此好用,那麼自然好多人都拼了命往這裏擠,舢舨想要充炮艇。
這當中有何故事,下周再跟大家講講。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