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1
檢視最低工資一周年成效 (工黨 李卓人)
法定最低工資實施剛好一周年,基層工人收入得到明顯改善,本地經濟學家預言的失業、結業潮不但沒有出現,反而多個行業都有人手短缺。雖然最低工資的整體成效大致正面,但仍有不少人對最低工資制度提出種種質疑,我在此作出回應。
最低工資「生得逢時」:過去一年香港經濟暢旺,創造大量職位,但「花無百日紅」,當經濟逆轉,最低工資的負面影響將會浮現。
這是一種「公我贏、字你輸」的邏輯。過去一年香港失業率不升反跌,當然不是最低工資的功勞,而是因為經濟持續擴張、勞工需求大增所致。同樣道理,當經濟疲弱,勞工需求自然下降,最低工資並非失業率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勞動力價格(工資)上升,勞動力需求下降,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定律,沒有甚麼值得辯論;關鍵的問題是勞工需求的彈性,這是一個實證問題。研究最低工資的權威學者Neumark,深入分析百多項實證研究,結果指出最低工資對整體就業的影響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但對青少年就業率的影響則較為顯著,大約是最低工資提高10%,20歲以下青少年的就業減少2 至4%;在香港來說,這相當於800 至1,600個職位,從任何角度看,影響也屬輕微。
另一項由澳洲政府委託經濟學者的研究亦得出類似結論:澳洲法定最低工資由2005年的時薪12.75澳元,調高至2008年的14.31澳元,累計升幅達1.56澳元或12.2%,因調高法定最低工資而減少的就業人數僅為8,000人,相當於當地勞動人口 (約11,000,000人) 的0.07%,影響實屬微不足道。
香港最低工資水平不算低:香港首個最低工資時薪相當於中位數的53%,跟其他國家比較已屬偏高。
要跟其他經濟體比較,工資中位數並不是最好的參考,因為當工資差距愈大,工資中位數便會愈低,最低工資水平佔中位數的百分比自然較高。一個比較準確的參考,是最低工資(年薪化)佔人均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在發達國家,這數字大約是40至50%,唯一例外是美國,只有大約32%,而香港則比美國更低,只有26%。
最低工資(年薪化)佔人均生產總值的百分比(2010年):
最低工資令飲食業招聘困難:最低工資令勞工市場出現「洗牌」效應,工人紛紛選擇較「輕鬆」的工種(如大廈保安),令較辛苦的行業(如飲食業)招聘困難。
一年前反對最低工資的理由是「有人無工做」,一年後反對最低工資已變成「有工無人做」,的確有趣!其實所謂大廈保安工作較輕鬆,只是沒有做過保安員的人的想像,而保安業亦同樣有招聘困難的情況。招聘困難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最低工資,而是勞動人口增長追不上就業職位增長。自金融海嘯後,就業職位增加了3.1%,但同期勞動人口只增加1.2%,因此令部分行業出現勞工供應緊張。《工黨主席 李卓人》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