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8-06-19

「一國兩制」的將來還看甚麼?

  大抵因為有消息指政府有意把通識科改為「及格」與「不及格」,社會上也有聲音提倡把通識科由核心必修科改為選修科,這些改革對通識科的未來發展將有重大影響,難免觸動支持通識人士的神經。例如最近拜讀了一篇名為〈「一國兩制」的將來還看通識?〉的文章,撰文的學者多年來對通識科貢獻良多,現在也挺身救亡。

 

  文章主要援引2016年一項由中央政策組贊助進行的「香港九十後的公民價值及參與研究」的數據,指出「通識並沒有令學生本土化或參與較多激進本土運動」、「明辨思考實際上令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充分考慮不同持份者理據後才決定立場」、「喜歡通識的學生在各種社會平權議題上都顯得較包容」,因此「令更多年輕人愛上通識科,對香港的將來只會是無比重要」等等,文章作者可謂用心良苦,用網絡語言來說,就是替通識科「洗白」。

 

  從通識科在十多年前醞釀開始,我便寫過大量文章質疑其目標與成效,多次在立法會提出質詢,匯賢智庫也做過有關新高中學制及通識科改革的研究。事實上,通識科自2009年推出以來,的確問題多多,包括六大單元範圍太廣太深、沒有送審教科書、沒有指定經典讀本、教材良莠不齊、考核形式不利數理學生、DSE太多政治參與題、間接擠走人文學科等等。更重要的是,大學裡沒有哪個學系/主修科要求同學必須讀過通識才能修讀!而且大學裡也有通識(General Education),何需中學揠苗助長。(讀者可翻查我過去的文章及著作,此處不贅。)

 

  我一向關心教育,非常同意作者所指,教育是應該讓同學學習明辨思考、多角度切入,懂得換位思維、會從不同人士的出發點去考慮,不要非黑即白等等, 也認同通識對同學的政治參予影響可能很微。然而,我並不認為只有通識科才能達到上述的教育目標。相反,我認為很多科目,例如文、史、哲,只要教授得宜,同學認真學習,也能發揮相同效能。

 

還看文學

 

  文學助我們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制度、文化,甚至戰爭,我國經典也好,世界名著也是,作者把主角設置於不同的年代和社會背景,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主角經歷,悲的、喜的、受壓的、愛恨交纏的、為世不容的、懷才不遇的,多不勝數。

 

  例如法國名著《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是女主角背夫偷漢的故事,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論述了戰爭的殘酷與虛偽。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更可從多層次研究,它既是愛情故事,也是大家族的觀園,更是批判時代的作品,當中蘊含豐富的象徵、隱喻,甚至發展出「紅學」。

 

  我們可透過文學作品,了解社會環境,代入主人翁的遭遇,分析書中人的行為及心態,從而培養多角度思考,學習從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切入討論,也可以更立體地了解這個世界,即是--人類的處境(Human Condition)。

 

還看歷史

 

  曾經有教育官員說過,讀歷史、讀帝王將相,是與現代生活割裂,使我非常反感。我認為剛剛相反,歷史助我們鑑古知今,對我們解讀及分析時事,有莫大幫助。

 

  今天我們高呼全球一體化,若讀過中國歷史,便會知道漢代張騫通西域可算是全球一體化的起始,之後還有班超、唐玄奘等等。了解這些,我們會明白今日國家推「一帶一路」的背景、了解其對世界的影響及意義。

 

  又例如戰國時代,列強爭取盟友、攻攻略略的「合縱連橫」策略,今日看來不就是國際上錯綜複雜的外交戰略嗎?

 

  西方國家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我國便搞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上海合作組織(上合)與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也是中美分別拉攏盟友鞏固區域地位的角力平衡。這些事件一幕幕地重覆展現在世人眼前,「歷史不斷地重覆」就是這個意思。

 

  相對於通識科讓同學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遊談,讀歷史更有助同學掌握背景,可更深入地討論及分析時事。

 

還看哲學

 

  Critical Thinking 的概念源於1994年的「美國教育法案」,教育局取為通識科所用,卻簡單直譯為「批判性思考」,有違Critical Thinking的真正意義,讓同學誤以為批判便是思考。我早於2008年已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要求教育局把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譯由「批判性思考」改為「明辨性思考」,教育局在2014年始同意修正,讓通識科錯行了六年冤枉路。

 

  其實明辨性思考並非通識科獨有,早於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便以其辯證法來提出問題,即透過提問(Questioning)來尋找邏輯思辨中的謬誤,《蘇格拉底對話錄》(Socratic Dialogue)奠下西方哲學思想根源,也是明辨性思考的始祖。

 

還看課堂

 

  新高中學制有不少問題,通識科流弊首當其衝,是時候檢討及改革。同時,通識科並不是「唯一」教曉同學思辨的科目,只要採用生動合宜的教學方法,課堂互動有趣,同學認真學習,不同的科目也能「通識」,讓同學學會明辨思考、懂得鑑古知今、掌握時代背景、代入不同持份者的角度、包融其他人。同學在中學打好基礎,升讀大學便能進階吸收,社會擁有真正的人才,香港才能在「一國兩制」下長遠發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

更多葉劉的地球儀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思辨 #邏輯 #謬誤 #通識科 #哲學 #一國兩制 #全球一體化 #全球一體化 #中國歷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葉劉淑儀 #立法會 #80後 #90後 #本土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