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
運房局過大應分拆
新政府上任一年來,運輸及房屋局像個易燃火球,社會上接連發生的重大事故,都屬「運房局惹的禍」,引發分拆運房局的討論。我贊成分拆運房局,事實上,早於2011年新民黨的創黨政綱已提出多項政府改組建議,當中包括把運房局分拆為「運輸及工務局」、「土地房屋及發展局」。
香港土地房屋供應問題、海陸空出事,都關運房局事。
範疇過大 萬千問題在一身
先說「運輸」這一瓣。數一數,海陸空出事,都關運輸事。近的有港鐵月台沉降、港珠澳大橋水浸機房、沙中線工程連環醜聞、高鐵超支、巴士鐵針,遠的有大埔巴士慘劇、南丫海難等等,反映運房局需花大量氣力在運輸交通事務上,責任重大。而上述這些事故的發生,正好反映運房局力有不逮,未能有效監察或控制各公營機構的運作。
此外,其實航運及民航事務,在經濟學定義上屬於貿易服務(Trade in services),屬賺取外匯的服務性收入,在殖民地年代一直由經濟科處理。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錯把航運及民航事務這經濟項目撥入運輸。當時航運業界便曾埋怨,政府不應把航運和本地交通工具列為同類。
再數「房屋」那一塊,問題更大。香港土地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樓價高企、公屋輪候時間過長、市民擠住劏房寮屋工廈、鉛水污染、領展霸權等等,每個市民均掛在嘴邊,可見問題嚴竣。住屋影響市民能否安居,社會是否穩定,重要性之大,問題之嚴重,比「運輸」更甚,回顧香港的房屋發展史便知一二。
香港在戰後滿山木屋寮屋,七十年代設置徙置區。1972年,徙置事務處處長黎寶德推行龐大徙置區重建計劃,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後來,港督麥理浩爵士勵精圖治,推出十年建屋計劃,主張居者有其屋,黎寶德升為房屋司,專責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可見麥理浩對房屋的重視。回歸前最後一任房屋司為已故黃星華先生。
2002年,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推出「孫九招」托樓市,減少土地供應,停建居屋。之後曾蔭權政府待至2010年才恢復公開賣地、2011年才恢復興建居屋,期間只靠勾地,填海獲地量銳減,才累積造成今日樓價居高不下、滿街劏房的惡果。
由此可見,把「運輸」「房屋」兩大火頭集一局,是何等超負荷,局長縱有三頭六臂亦難以兼顧。以現任局長陳帆為例,單是處理一地兩檢,出席立法會會議及公聽會已佔其大量時間,還要分身到處「撲火」,難怪特首林鄭月娥也說「戥帆哥淒涼。」(《香港01》2018-07-03)
新民黨2011年提拆局
2011年我創立新民黨,政綱中已提出多項政府改組建議,包括分拆運輸及房屋局、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等等。其時,擔任新民黨顧問的羅范椒芬積極參與相關討論。後來,羅范椒芬辭任新民黨顧問,改任梁振英競選辦公室主任。梁振英甫上台即推政府改組為五司十四局,羅范椒芬還親自來立法會游說議員。可惜梁振英手法過急過硬,再加上改組規模過大,引起泛民議員反彈,改組建議未獲立法會通過;連帶創新及科技局也要拖至2015年才得以通過成立。
鑑於交通運輸往往涉及大型基建工程,新民黨建議成立「運輸及工務局」,一併管理運輸與工務。
而房屋與土地供應分家,前者屬運房局,後者歸發展局,做法並不理想。需知道土地發展與房屋關係密不可分,當時新民黨建議成立「土地房屋及發展局」,把土地、房屋及發展的職責撥歸同一政策局。
時至今日,發展局本身的職能也十分龐大,包括推動例如新界東北發展區等多個新發展區,任重道遠,相信已不適合增加房屋事務,否則同樣超負荷。故此,我認為,現在應回復回歸前的做法,另設「房屋局」,專責處理房屋問題,主力增加房屋供應,改善市民居住質素。
雖然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暫時完全沒有這個(改組)計劃」(《香港經濟日報》2018-07-03),我卻認為拆局能讓局長有專職,分拆後兩局也能更針對性地處理交通運輸及房屋問題,長遠而言有利香港發展。我相信建制泛民議員也明白箇中道理,不會阻撓。為了香港市民的長遠福祉,特首實在應該大力推動拆局,刻不容緩。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