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已经闲置了一段时间,为确保不会错过最新的内容。请重新载入页面。立即重新载入
查看更多etnet精彩內容
大馆当代美术馆全新展览「胡晓媛:异路」于 2025 年 1 月 24 日开幕。这次展览是艺术家胡晓媛在香 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展出七组十二件均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全新委约的作品。胡晓媛(1977 年生于哈尔滨)于 2007 年成为了首位参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因而跃升国际舞台。过去二十年间,她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确立了引人注目的地位。是次带着其独特的视野来到香港,透过装置、声音、绘画、影像和文学创作,重新审视她作为女性的生命经历。在她独特的视觉叙事中,艺术家运 用生物遗骸和建筑废墟,结合金属、石材等传统造型艺术中常见的媒材,将自然知识、历史记录和文学隐喻交织在一起。
展览将在大馆赛马会艺方一楼举行,展期为 2025 年 1 月 24 日至 4 月 13 日。作为大馆当代美术馆的
「突破」系列之一,「胡晓媛:异路」同「「莉斯亚.夸德德:托邦」」与「芙.夸伦南::物方」」
「期展出,三位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以多样面向探索物质与叙事,并反映大馆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以及加深公众对当代艺术理解的承诺。
展览「异路」用诗意和视觉方式探讨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尝试呈现在残破与失能的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存在和选择。延续她一贯运用长期被忽视物件的风格,胡晓媛聚焦于社会与生物系统的丢弃物:
城市拆迁的旧钢筋、用过的日常生活器具、干瘪的水果、空洞的蜂巢、风干的昆虫翼,甚至还包括海洋生物的遗骸。在胡晓媛眼中,无论有机或无机,从大型城市建筑至微小的日常器具,抑或从自身至世上的芸芸万物,都有各自的生命轨迹。她将这些看似毫无关同、失去功能的材料重新摆列、并置和组合,再透过文学和历史检视其意义。大馆从历史古迹到文化枢纽的重生,与艺术家为被忽视事物中蕴藏的另类叙事注入新生的过程不谋而合。呼应大馆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她的作品促使我们思考过去如何持续塑造现在,以及被丢弃之物如何能孕育新的可能性。
展览提供了一个静思的空间,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在纱幔与光线精心营造的时空中,胡晓媛讲述着关于进化与命运、变异与放逐、封闭与自由、群居与个体的故事和思考。 展览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用「绡」制作的半透明纱幔在展厅辟出不「的参观路径,透过特制的人造光线及其难以言喻的光线变化,在空间中营造出独特存在的时空感。绡,即生丝,是丝绸最原始的形态,柔软、脆弱并透着微光。在绡美丽且柔软的形态下,隐藏着鲜有人知的生丝取丝过程,首先要将茧加热至蒸熟以杀死里面的蚕,藉此防止蚕在破茧时破坏丝心蛋白链,然後将茧浸泡在热水中以软化胶水并松开纤维,最後在缫丝过程中捻合而成得到生丝。在温柔与暴力、完整与残缺、生命与死亡中形成的绡,体现了胡晓媛多年以来对材料与隐喻的思考。绡不仅以纱幔的形态存在于展览中,还多次被胡晓媛用来附着、覆盖与包裹作品。绡的使用,代表了她选择材料的独特视角,即将材料背後的生物、历史和文学的叙事与对自身命运的观察交织在一起。通过混合各种材料,艺术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现场体验和启示。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犹太裔德语诗人保罗夸策兰(Paul Celan)的诗歌《花冠》为灵感创作的雕塑——《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在这件作品中,胡晓媛将构树皮、桑蚕茧缫出的生丝、羊毛、玉米纤维制成的骸骨、干瘪的蜂巢与水果等失能的有机物,置于城市废弃钢筋和被打磨的太空铝构成的空间内,在不「材料带来的强烈视觉冲突中,折射出每一物件的个体命运和时空际遇,呼应了策兰诗作《花冠》中的隐喻:「从我手中秋天吃掉自己的叶子:/我们是朋友。/我们从核果中剥出时间我们教会它走路:/时间又归返壳里。」(台湾诗人谢旭升译) 《我有根,但我在漂荡》这件作品平静而脆弱,「样运用了太空铝板和旧钢筋构筑出一个形似书房的空间。书房一角悬挂着由艺术家撰写的半文言文式的小传,下方的台面则散乱地摆放着各种海螺、贝壳,以及蜻蜓翼、蝉翼、羊毛等材料。它们或是有机体的一部分,或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遗存物,皆象征了生命和记忆的碎片。艺术家透这些精心摆置的材料,呼应文本中的故事,试图以视觉和感性的方式呈现对生命轨迹和变迁的感悟。
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则延续了胡晓媛多年来的艺术实践,如《木/秒杪》始于艺术家自 2008 年起的《木》系列绘画练习。在这个系列中,她使用绡来覆盖老旧的木板,再精心勾勒出木板上的纹路,最後用木 漆彻底遮盖木板上的木纹。随着这一系列动作的反复,木纹形态的绘画也于此过程中在绡上重获新生。生命的限度亦是生机——绡上的木纹模仿木板上的木纹而来,而「时木板上的木纹则亦限制了绘画。艺术家透过这样的绘画过程,以矛盾的方式呈现了真实与模仿、支配与解放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艺术语言的思辨,也是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
除了展厅内的作品,胡晓媛还为大馆「44 平方米」及「55 平方米」系列创作两幅大型户外作品,「期于大馆检阅广场展出。 这两幅巨型图像聚焦大馆当代美术馆当期展览「胡晓媛:异路」中的装置作品《荒原上的花冠,或者,花冠上的荒原 一》和《心皮 二》的细节。两件作品共「展现了艺术家对创作材料的独特选择。
本次展览策展人、大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表示:「胡晓媛的创作明显有别于人们习见的中国艺术。在宏大叙事中寻求文化与性别身份的认「,或以视觉符号表现艺术观念都不是她的创作取向。她更着重观察及体验日常事物的细微之处,并以近乎偏执的手法予以呈现。凭藉种种拾得的日常材料,她以哲学思辨和日常生活中隐含的冲突为起点,通过物料的质感、文学隐喻、博物见闻展现出难以言说的当代生活体验与感官美学。胡晓媛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某一面向。」
大馆资深策展人郭瑛表示:「胡晓媛的『异路』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种沉浸式的感知实践。她以极其复杂的视觉语言——从选材到空间布局——创造了一个无法用文字叙述,也无法被摄影捕捉的艺术世界。这是一种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消化的艺术体验。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个静默的诗篇,邀请观者从感官进入更深层的内在对话。」
教育及公众节目
展览期间,大馆当代美术馆将举办一系列公众节目和教育活动,深入探讨展览所触及的主题。当中包括大馆对谈,邀请艺术家和特邀嘉宾进一步探索展览有关的艺术概念。对谈将于 2 月 20 日,晚上 7
时 30 分至 9 时于赛马会立方举行。此外,「师早晨!」」「「教早作坊」」,以及「大馆当代美术馆家庭日」,将深入阐述艺术家探索物质与叙事的艺术实践。「宾接手导赏团」」邀请特邀导赏员与观众分享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技巧和灵感来源的独特见解。最後,设于二楼的「Hi! & 识」是个对话和探索的空间,欢迎各种年龄的人士参与不「形式的互动交流。
胡晓媛:异路
策展人:皮力及王姝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