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25
關稅推倒全球化,弱國反思經濟大屠殺
在我採訪全球化這個議題的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994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正式宣告北美三國的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自此成立自由貿易區,這是由美國一手促成的協議。當時墨西哥農民大力反對,因美國補貼自己農民時,卻不准墨西哥向其農民作出相同的補貼,這導致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墨西哥本來是玉米生產國,結果要從美國進口大量比他們便宜的受補貼玉米。墨國南部農民出現了一場大規模的保衛戰,阻擋美國對他們農業和土地的掠奪,並催生了舉世知名的墨西哥革命家兼蒙面騎士馬科斯(Subcomandante Macros)。
NAFTA落實後,墨西哥農民上街抗議,要求政府加強對他們的保護。(AP)
以上是由列根和戴卓爾夫人共同推動的資本主義全球化下一個典型例子,其特質是偏向西方大國和企業利益的全球化。諷刺的是,現在特朗普竟反過來指過去的全球化對美國有所欺騙,佔盡極大便宜,進行剝削和不公,這個說法實在是匪夷所思。事實上,過去全球化的遊戲規則由美國主導,為了配合資本全球化的運作,更成立了好些相應的國際機構,例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特朗普恫嚇要退出WTO,這即表示美國正式退出全球化。
特朗普不僅要摧毁全球化,還在4月2日宣布要向全球所有貿易夥伴徵收關稅,從10%到高達49%不等。他對中國徵收重關稅是意料之內,但對東南亞例如越南(46%)、柬埔寨(49%)和老撾(48%),南亞的孟加拉(37%)和斯里蘭卡(44%)等弱國,一樣下重手。
特朗普在4月2日簽署行政命令,向全球所有貿易夥伴徵收關稅。(AP)
事實上,這些東南亞和南亞後發國家在過去的全球化過程中,由於可提供大量廉價勞工,成為美國製造業的血汗工廠,在國際分工中位於生產鏈低端,卻成就了西方大國商品品牌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
這些非常勞動密集型、以紡織製成品為主業的發展中國家,當中有不少為美國企業服務,而美國也一直是她們的主要市場。紡織品不僅是她們重要的出口和外匯來源,還是主要的就業來源,特別對當地婦女而言,這又是她們支撐家庭生計的支柱。另方面,該等弱國同時又是IMF的借貸扶助計劃受助者,背負著非常沉重的債務,幾乎無法產生足夠的外匯來進口最基本的物品。
特朗普宣布新關稅之前,以上好些國家在受外在經濟大環境影響下,已出現顯著的裁員,現在特朗普還要向她們大加關稅,令到不少海外訂單叫停,企業不得不考慮減少投資計劃,這對已經在嚴重危機中的經濟造成甚麼影響?在孟加拉,這已引發政治動盪;在斯里蘭卡,該國才剛從重大的政治動盪中逐步喘息過來,成立新政府不久,卻又面對重關稅的打擊,其所帶來的影響是相當可怕的。
紡織業是孟加拉重要的出口和外匯來源,更是當地婦女支撐家庭生計的支柱。(AP)
斯里蘭卡裔經濟學教授戈什(Jayati Ghosh)指出,特朗普今次向全球徵加關稅,可算是正發動一場戰爭,對弱國更是一場大屠殺。難道弱國只能坐以待斃?或者狂人總統的關稅大棒正是一記當頭棒喝,令我們明白到不能太過依賴單一大國的市場,不然這只會令到這大國有恃無恐,而自己國家的經濟則變得愈見脆弱。
其實,過去的全球化的確不盡完美,而且這種由大國資本主導的全球化出現不少問題,在這個制度下,國際貿易也不見得自由和公平。發展中國家的公民社會早喊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另類全球化,但從沒有否定全球化,只是怎樣令到這場運動變得更公平、更有持續性地發展。
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全球生產及貿易格局須作調整。(Shutterstock)
有支持改革舊有全球化的學者已多次提出,如果發展的唯一方式是通過出口導向的增長,這實在不幸,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如何為工人提供公平的待遇,總是將工資視為成本,而不是一個社會自身內需和市場的來源。
現時在特朗普的霸凌下,可說是時候作出真正的改變了:調整思路,考慮不同的貿易安排,更多關注地區上的安排,把其他發展中國家視為市場,把人民視為市場,並思考可以做些甚麼來創造可持續的生產,這些生產不會對生態造成損害,並能在發展中國家中提供具體面的工作條件。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