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9
上海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墳墓?
曾幾何時人們對香港的形象比喻是:少年人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現實中的上海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現時上海的整體經濟形勢欣欣向榮,但是在青年人樂於消費的背後,中老年人的養老應對措施卻遲遲未見完善。
上海的養老問題較全國範圍內的更為嚴峻,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前者人口結構中異常高的老年人比例及社會踏入老齡化的時間。根據2009年統計年鑒,上海60歲以上的群體占總人口21.6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兩倍以上,與部分發達國家水平相若。如以60歲以上人口佔整體人口比率10% 作為界線,上海早在1979年已率先跨入老齡社會的行列,較全國1999年達致該水準足足早了20年。
為了應對這棘手的問題,上海目前通過民眾養老「三大支柱」即由財政稅收撥款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強制性的退休金儲備制度以及各種個人自願儲蓄提供資源,滿足不同階層國民的養老需要。細究之下,上海養老的「三大支柱」各有流弊,不能提供充足的養老保障。
上海也有類似香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養老安全網」,即由上海財政收入撥款,向社會最底層和無兒無女的老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據統計,目前上海每年依靠政府財政收入補貼的養老金缺口約170億元人民幣,隨著越來越多的老人墮落社會養老安全網,未來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款項勢必飆升,政府財政撥款面臨無法承受的巨大壓力。
因為「低保」申請設有條件限制,絕大部分民眾的養老的資源依賴就業時繳交的強制性退休金。在上世紀80年代前,上海並無設立獨立的退休金供款及發放制度,養老金一直由政府財政收入中統一撥付。設立至今約30年的退休保障制度和退休金系統,應付上海當下已退休人士養老的需要尚有不足,更遑論在未來十幾年上海人口急速老齡化後的龐大養老金需求。挪用現時在職人口繳付的養老供款,支付已退休市民的養老開支已不再是秘密。「先使未來錢」、「隔代儲蓄」或許在國際上是通用的慣例,但在上海實施應用風險極大。
實行透支性的財政預算政策,需建基於養老資金池中的淨收入不斷增加、或者至少保持平穩為前題,而上海社情並不具備上述條件。上海是計劃生育執行得最嚴格的省市之一,剔除嬰孩潮的周期性影響後,出生率穩步下降;而隨著全國出生率下降和各地收入差額縮窄,外來人口盲目流入的趨勢亦會逐步下降。寄望於通過未來的產值不斷上升,財政稅收增加,以解決社會養老問題,無疑是過於樂觀。且在人口紅利減少後,現時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局面必然扭轉,到時老年人就會受到實際收入下降和開支超過預期的雙重夾擊。
思前想後,個人儲蓄就成為自立養老的唯一希望。不錯,我國民眾一直以高儲蓄率見稱,在全國範圍內上海人還要算儲蓄率相對高的一群,但高儲蓄並不等於籌謀養老。在筆者的朋友里,不少一身兒女債,似乎尚未對個人養老做好準備。為獨生子女買樓置業、操辦奢華婚禮、甚至購買時尚奢侈品的「重擔」輕易抹去大半生的積蓄。「小孩高興就好,自己無所謂」的陳腐觀念不變,再高的儲蓄率也不過是「為子女做嫁衣裳」而已。
社會的發展推高生活水準,市民對於退休後生活的期望亦有所提升。若要避免退休後淪為港人俗稱「等移民(到天堂)」的潦倒老人,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籌措足夠的養老金真得需「未雨綢繆」,認真謀劃方可。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