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2
銀行「濫收費」還是小事
不少上海的朋友都抱怨銀行的「苛捐雜費」越來越多,影響存戶最多的計有「跨行取款費」、「小額存款管理費」、「列印帳單費」、「跨行轉帳費」等。大量收費的出現,反映的是銀行漸趨商業化運作,擺脫過往作為支持工業建設、另類財政撥款機構的角色。
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一段很長的時間裏面,社會上只有政府需要貸款投入各建設專案,銀行因而純粹擔當政府向社會融資的一個部門。當時國內的資金缺乏,為吸引存款,銀行開出的利率條件遠較今天優越,而服務費則基本不存在。改革開放後,金融市場逐步多元化,銀行的角色亦由政府的「提款機」變成的服務各界的「金融中間人」。角色的轉變也令銀行的業務性質產生了根本的變化。
從前銀行作為一個「准政府部門」,貸款申請的審批以政治需要為先,不甚關心貸款的違約風險,甚至不需要擔心盈虧的問題,最終導致眾銀行瀕臨破產的邊緣。十餘年前國有三大銀行先後改制上市成為故事的轉捩點,銀行上市後必須更嚴格地按商業原則操控存貸業務;爭取盈利向股東作出交代(儘管國家仍是最大的股東)。因此,對不同業務層次的顧客實施差別對待,向存戶收取手續費的做法,成為被銀行界廣泛採納的手段,用以引導顧客行為及挑選客戶,爭取盈利。
客觀來說,銀行作為商業機構必須爭取最大的股東價值,利用收費引導客戶的行為,挑選客戶自然而然會發生。譬如為數龐大的小餘額戶口耗費銀行大量行政資源去管理,其中絕大多數不過都是存戶不太應用的閒置戶口。收費就是驅使存戶通過合併戶口來避免收費。當然銀行應設立一定的豁免機制,免除部分客戶,如低保戶等弱勢群體因客觀條件產生的低餘額問題,挑起自身的社會責任。
不同客戶為銀行帶來收入差異巨大,銀行也會利用不同的收費挑選客戶。與製造業的營利模式相反,銀行服務的成本對每樁交易涉及金額的相關度很低,但對交易的數目相關性很高。就好像是批出一樁300萬的貸款的程式、成本和批出一樁3萬元貸款的相差無幾,但前者的利潤是後者的100倍;同樣道理,銀行接收存款的時候,接收一筆30萬元存款,與接受100筆3000元的存款獲取的利潤幾乎一樣,但後者卻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去點算。為吸引高端的客戶,銀行常推出豁免機制,免去他們的手續收費;反而大量向底端客戶徵收不同的手續費。
存戶固然希望可以獲取免費優質的銀行服務,但相比利率管制,銀行的收費只是小問題。因為商業銀行的利率受中國人民銀行管制,雖然眾銀行的違約風險不同,但卻沒有從利率層面反映過來。
一般存戶可能沒有意識到,存款其實等於貸款給銀行,其實銀行存在還不出錢的可能性。一間地方銀行的違約風險和四大國有銀行不盡相同,理應有著不同的存貸利率補償涉及的風險差異,但事實上利率卻完全一樣。雖然國內尚未發生過銀行倒閉的案例,但無論是民營的銀行還是國有轉制的銀行法律上都是有限責任公司,對債權人的償付僅限於註冊資本。況且要知道政府對大到不能倒閉的(Too Big to fail)金融機構的支持也並非必然的,美國政府容許雷曼兄弟倒閉就是一個例子。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