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智能手錶心率及心電圖監察:是福還是禍?

智能手錶心率及心電圖監察:是福還是禍?

醫言相信

  隨着智能手錶越來越普遍使用,廠商更標榜為健康產品,可作健康評估,心跳監察,可以及早偵測到心房顫動,從而減低中風風險!一剎那,似乎每一個人都需要隨身醫護。而事實上這些產品己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可作心電圖監察,但這些儀器是不是對每位用戶都帶來好處? 

 

  年輕身體健壯沒有徵狀消防員來求診,原因是智能手錶監察到他最慢心跳只有38/min,他非常擔心心臟出現大問題。而事實上,健壯有做運動習慣人士在熟睡期間心跳遍慢是屬於正常情況,無需憂慮。 

 

  另外有患有高血壓的66歲女士,最近發現間竭性心跳急速,但ac一般心電圖,二十四小時,以至七天心電圖監測都捕捉不到病發情況,找不到心跳急速原因。直至覆診當天,移動心電圖儀測試懷疑心房顫動,最後經十二導聯心電圖確診。因她屬於高風險中風類別 (CHAD2VASC2 score 3),需要服用薄血藥以減低中風風險。

 

  高科技產品毫無疑問可以幫助我們自我監察身體,但大部分用戶都是年青健康沒有徵狀人士、甚少有心律問題。一項大型研究Apple Heart Study1利用智能手錶監察接近42萬人心跳八個月,發現所偵測到心律不正機會很低,整體大約0.5%,40歲以下人士更只有0.16% (65歲或以上3.2%),而當中大约34%是心房顫動。就算智能手錶出現房顫警號,有15%機會是錯誤診斷,結果反而令用戶產生不必要的憂慮。更重要是就算最後診斷為心房顫動,若用戶屬於低風險中風人士,並不需要任何治療。所以筆者對智能手錶於無病徵低風險人士(六十五歲以下沒有其他疾病)用以偵測房顫的功用有所保留。 

 

  但對於有間竭性心跳毛病病患者,例如陣發性室上性心搏過速,往往由於病徵不頻密,傳統醫療儀器未能作出診斷,這些智能儀器可以幫助捕捉病發瞬間,為醫生提供重要資料。尤其是高風險因房顫導致中風人士(年紀≥65、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周邊血管毛病或中風病患者),這些智能儀器(智能手錶或移動心電圖儀)可協助醫生作出房顫診斷, 配合薄血藥治療減低未來中風風險。有研究更顯示這類移動心電圖儀,可大大提高中風病患者偵測陣發式房顫機會2。但這些智能儀器只有兩極接觸點,只能提供一導聯心電圖,並不能取代醫療儀器,只能協助醫生診斷。而新改良移動心電圖儀有三極接觸點,可提供六導聯心電圖,質素接近醫療用途二十四小時心電圖監察。 

 

  筆者相信隨著人工智能程式改善,智能手錶能更精確作出診斷,未來會扮演更重要角色,只要適當運用,可協助醫療診斷。

 

參考資料:

1. Apple Heart Study (AHS): N Engl J Med 2019; 381:1909-1917 

2. SPOT-AF: Journal of Stroke 2020;22(3):386-395

 

港怡醫院心臟導管治療中心總監

心臓科名譽顧問醫生

謝德新醫生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