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7/02/2024

投資心理學之「損失厭惡」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伍禮賢

    伍禮賢

    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領導股票零售資料研究團隊專責分析香港及內地股票市場,亦負責研究和分析基金、債券及結構性產品,尋找與股票相關的各類資產類別的投資價值。

    經濟不停學

  對上一期與讀者朋友分享了第一種常見的投資心理錯誤「心理帳戶」,不少讀者回饋深有同感。本期將繼續同大家分享另一種更為常見,但同時較難自我發現的投資心理錯誤,此為「損失厭惡」心理(Loss Aversion)。

 

 

 

  在解釋這個心理現象之前,筆者繼續用一個簡單例子先作說明。還是以賭徒入賭場作為例子,如果賭徒持有10000元進入賭場,並計劃分10注,每注1000元買大細。那麼當他完成每一注的落注後,他都有機會獲得1000元或者損失1000元。雖然每次潛在的回報及損失是同樣的金額或百分比,但是,每次損失1000元相較每次贏得1000元,所產生的痛苦感明顯較快樂感強烈。這個現象,就是「損失厭惡」的心理。

 

  「損失厭惡」是心理學家透過大量不同試驗,得出人們對於風險偏好的程度是不一致的結論。具體而言,當涉及利益多寡時,人們表現為厭惡風險;當面對的是損失的大小時,人們則表現出風險的追求。那麼這種心理是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決策或判斷?

 

  筆者認為,這種心理狀況在投資市場上亦是一致的。當一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已有30%的帳面利潤,他應該會感到高興,但是這種高興的感覺可能並未達至驅使他決定獲利離場的程度;其後,股價回吐所有升幅,之後繼續向下,並倒跌30%,這個時候,這個投資者的痛苦感卻比原來30%獲利時的快樂感更深。因此,他或許因不希望承擔這個損失,而繼續持有,希望等待損失縮窄,甚至扭虧為盈,從而選擇繼續追求風險。也就是說,投資者會因為「損失厭惡」的心理,拒絕了理性的止蝕行動。這也是不少投資者有時並非不會賺錢,而是每次虧損的金額都比賺錢的金額多的原因。

 

  投資心理行為具有很多表現方式,其他包括羊群效應、囚徒困境、賭博心態等,惟筆者今期跟上期所介紹的兩個類別,是較為常見,亦是投資者容易犯下的兩種,作為理性投資者應值得借鑒。(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