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2018

從金融界到藝術界,那些玩法都一樣?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Bosco Hong

    Bosco Hong

    以藝術收藏為主導的投資公司Artillector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在這裡,我們不談風花雪月,只談藝術市場。

    遊於藝

    逢周三更新

  為甚麼愈來愈多原本從事金融界別的人,轉投藝術界發展?因為兩者有太多相似。

 

  銀行業講求做到資金融通,即是用相對比較簡單的方法,撮合投資者和集資者。其實畫廊一樣,初衷只有一個,就是為藝術家物色收藏家,為收藏家找到心儀的藝術品。

 

  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交易條件,在各種零售行業都能找到類似影子。不過藝術品普遍獨一無二的特性,加上具質素的藝術品,會隨時間或事件而升值,這促使藝術品逐漸成為資金避險或投資工具,而這正是銀行所熟悉且擅作運作的事。

 

藝術品和金融業界有太多相似之處

 

  國際拍賣會的蓬勃,形成了藝術品的二手市場,為藝術品提供了流動性,以及讓神秘的藝術品價格被發現及公開,驟聽上去,又像香港人熟悉的股票市場。

 

  除了收藏家,畫廊或藝術家也可和拍賣行合作,將藝術家第一手的藝術創作,為藝術家的作品提供可靠的價格參考指標。未曾參與拍賣的藝術家,其作品交由拍賣行承拍,就像新股上市集資。而畫廊或藝術家與拍賣行議定估價,即是 IPO 的招股價。

 

  不過畫廊找拍賣行承拍,通常不會跌穿招股價,因為必要時,例如現場無買家感到興趣,畫廊便會私下派人在場內舉手購回作品,免得畫廊旗下的藝術家,在首次參與拍賣便出師不利,破壞藝術家作品過往及未來的價值。

 

拍賣普遍為藝術界的二手市場(圖片來源:Sotheby’s)

 

  實際上,畫廊作為一手市場,對藝術家以及整個藝術發展最為重要。因為收藏家購藏的資金,能直接送到藝術家手上,以支持藝術家繼續創作。

 

  可惜畫廊與拍賣市場的重要性,往往被本末倒置。我們不難聽見何幅作品創下拍賣歷史新高,拍賣市場成為出貨入貨的買賣賺錢活動,相反畫廊則被拍賣行的風頭蓋過,而且畫廊的生存愈來愈困難,演變到就像中原、美聯、利嘉閣才是地產行業的龍頭,真正踏實起樓的新鴻基、恆地、長實卻是圈內的次要。

 

  熟悉金融行業操作的人,即使換了場景,投身到藝術行業,雖然名字和內容不同,但骨子卻無太大變異,相反平添一層氣質,少了一道銅臭。不過太多著重自身利益的金融才俊轉投藝術界,很可能讓藝術市場帶來劇烈波動,而藝術市場又難以發展至有監管機構,所以當市場受壓,藝術品流動性很可能迅速乾涸, 導致藝術界危機爆發。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