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2015
竹編技藝 應受尊重的人情味
上周五參加了由Good Design主辦、在PMQ舉行的第8次設計講座,題目為 「How can design initiate social innovation」。是次講座邀請到3位本地建築師/設計師包括 William Lim 丶 Rocco Yim及Milk Design 的利志榮先生。其中利先生所分享的Bamboo Chair製作過程,值得大家再三思考傳統工藝在現今社會究竟有何存在價值?
為著Bamboo Chair的製作,利先生親身前往台灣尋找當地製竹工匠以全人手製作,由到竹市場選材,其後包括裁竹丶烤竹丶鑿孔等多個繁複程序才能把椅子製作完成。當中過程不乏設計師與工匠之間的磨合和溝通。正如利先生當日所述,現今設計師多數坐著電腦面前作設計,一但面對材料特性丶製作技藝等實踐性問題時,還是要有賴工匠歷年所累積的經驗為我們提供意見。這種交流在我們設計項目亦同樣出現。例如我們早前在西環Stack餐廳設計所使用的港式窗花圖案部份亦是由鐵匠所提供,他不時還向我們講解為著令鐵花更加牢固才會有這類型的圖案出現。當中交流,猶如為我們說了一課。
Milk Design 的Bamboo Chair 令我聯想起早前所認識來自台灣的三點水文化創意設計團隊,他們的產品設計同樣地為傳統手造工藝尋找了更大的可能性。例如他們所設計名為 The Balance 的公事包,靈感來自台灣發展早期日常生活常用的竹編技藝,經他們重新思考發現了一個新的織造方法轉化成公事包,令逐漸消失的工藝重新運用到現今都市人日常生活之中。還有Explosion 吊燈設計,運用了本土盛產的竹子作原材料,運用了竹子的柔韌性,把幾支竹子破開並屈曲成為吊燈支架的基本形狀,由於其形態如煙火爆破故因此命名。
當然有人會質疑,傳統手造工藝製作需時欠缺效率,正如當日Rocco Yim指出現今社會大部份人追求「maximum result in minimal resources」,工廠機械化生產在這點輕易勝出,那手造工藝還有生存意義嗎?在這我的觀點正好相反,我們當然明白時間的重要才會追求效率,因此願意付出更多時間注入其產品生產的工匠們更加值得我去尊重。
問題在於設計師能否令這些工藝重新演繹到現今時代?這可能是我們回應「How can design initiate social innovation」的其中一個方向。
樂本健【活力健康 迎新年】維柏健B+C維他命 激抵買低至$99►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