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8/2016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死亡現場體悟生命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馬靄媛

    馬靄媛

    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項目經理及中文新聞寫作課名譽講師;職業訓練局高級傳媒主任及編輯;《香港經濟日報》及《明報》首席記者,擅長撰寫專題及人物訪問,醉心文字世界,相信知識可豐富心靈、啟迪人生。著有《這個記者夠彆扭》人物訪問集及《愛是不能埋-謝婉雯傳》。 

    世界在讀什麼

    逢周三更新

書名: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命思索

作者:特掃隊長

出版:時報(中文版)

(讀本由商務提供)

 

  他們接觸各式死者的遺體、淨身搬運入殮、整理死者的遺物,是一群對死亡最了解透徹的人。《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記錄了一位日本葬業者和處理後事的專業人員,20年來對死亡的觀察與省思。

 

  書中透過25個死亡房間和25個死者的生命故事,當中有生命掙扎;有溫暖人情;有遺憾嘆息,藉著那些死亡帶來的生命體悟,教導我們好好活著。如書中所言:「思考死亡應該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人生意義和全新體悟,這絕對不是毫無意義的事。」

 

  每個小故事發人深省。有女死者死後身體尚有餘溫,但口鼻已有遺體的異味,她丈夫一句:「癌細胞已蔓延全身,她的身體早已在活著時已經腐壞了......」叫作者相當震撼,想出「保鮮思維」:「不妨把每一天都當成是人生的最後一天,把握當下。」

 

  無論死亡現場多可怕,葬業者仍要保持專業,那也是對死者的尊重--儘管死者已死掉一個月,特別是炎熱的夏季,現場根本不是一般常人敢於踏足。作者有次忍著令人作嘔的沖天惡臭,腐爛穢物和滿室蒼蠅去辦理估價善後服務,但委託人只是冷淡地著他取回有價值的東西;如筆記型電腦,液晶體電視,對死亡現場的清理消毒工作漠不關心。作者自我安慰道:人生每天總會面對無可奈何的事,但能化沮喪為主動,便能改變每一天,人生就會改變。

 

  另一次他接受委託,去處理一宗金融才俊上吊自殺的腐屍現場。在高級住宅內,他發現往生者竟是他曾認識及羨慕的人,令他有莫名的悲慟,之後強忍著內心的衝擊完成了善後的工作,感嘆道:「即使對人生自信滿滿,引以為傲的人,仍有可能以這種悲慘的方式迎接人生的終點。」

 

  死亡不一定是哀傷和可怕。在「智慧的年輪」一章,作者記敘了有次去一戶人家處理遺體,屋內有小孩在奔跑嬉戲,大人們則在聊天,氣氛和樂。死者是一位老爺爺,一臉安祥且帶笑容。小孫子問奶奶連串死亡的問題,問到「人為什麼一定會死?」老奶奶一時語塞,作者勉強答道:「因為要讓我們知道人的渺小,讓我們知道生命可貴......」

 

  老奶奶懷緬和老伴昔日的美好時光,令作者也受老者因歲月積慮的從容通達感染,感嘆人生在世的奧妙:「不要笑老,這是我們的必然之路;不要罵小,這是我們的來時路。」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