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2016

時裝界沒結果的愛情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假如你是設計師,有幸獲國際大品牌賞識,邀請加盟擔任創作總監,你會答允抑或拒絕?我相信十個人,有九個都會毫不猶豫答允。原因很簡單,「名」和「利」,誰不志在。商業社會,講金不講心,設計師和品牌之間,關係都是用利益來維繫,難聽講,就是利用價值,只不過是一宗交易。當社會越來越利益掛帥,整個時裝行業的制度和人事關係亦變得越趨複雜。尤其在近幾年,品牌CEO和創作總監離職個案屢見不鮮。

 

Dao-Yi Chow和Maxwell Osborne加盟DKNY只有年半時間就離開,成件事太兒戲了吧。

 

  較早前,DKNY宣佈兩位創作總監Dao-Yi Chow和Maxwell Osborne正式離任,而他倆加盟DKNY,亦只不過是去年4月的事。兩個月前,法國品牌Carven亦宣佈兩位創作總監Alexis Martial和Adrien Caillaudaud離任,他們都是去年3月才加盟品牌。還有在今年4月離開Versace的Anthony Vaccarello,加盟品牌只有年半時間。另外今年5月離開Tod's的Alessandra Facchinetti,亦只效力了三年。雖然在職場上,離離合合很常見,但現時在時裝業界看到的現象,感覺大家都好像在玩泥沙,純粹一夜情。Dao-Yi Chow和Maxwell Osborne解釋離開DKNY的原因,是因為品牌在今年易手,公司出現新架構重整及發展方向。其次,是他們想專心打理個人品牌Public School。其實以專心打理個人品牌為辯解的例子,都不是頭一樁,Alexander Wang和Reed Krakoff離開Balenciaga和Coach時都說過同一番話。

 

由Alessandro Michele掌舵的Gucci,人氣高企,賣個滿堂紅,但日後有誰可以擔保不再生金蛋的雞,不會被主人拋棄。

 

  先假設是設計師自己請辭,其實當他第一天知道同時兼顧一個國際品牌和剛起步的個人品牌,理應要衡量能力和時間分配,亦要明白由大財團掌控的國際品牌,在現今講求效益利潤的營商環境下,加上一年要推出多個系列,由上而下的壓力和工作量是必然,顧此失彼在所難免,設計師在簽約前不是已經考量過?抑或純粹因為可獲得名氣和豐厚薪酬而決定落筆簽約?如果以上設計師是被品牌解僱,潛在的問題就更值得業界關注。當大品牌決定要聘請這位創作總監,他們必定是經過慎重考慮和人選評核,對設計師的能力抱有信心。設計師加盟短暫日子就被解僱,是品牌嫌棄他們生不出金蛋?是利字當頭的老闆們急性子,要設計師入主後第一個系列就賣個滿堂紅,才可以過試用期?賣得好,設計備受讚賞又如何,Nicolas Ghesquière和Balenciaga、Hedi Slimane和Saint Laurent、Alber Elbaz和Lanvin,Raf Simons和Christian Dior,何嘗不是分手結局,有些更翻臉收場,甚至對簿公堂。商業社會競爭激烈,爾虞我詐,商家貪財,不值得驚訝,但設計師何嘗不貪財,Hedi Slimane要求天價薪酬加幅被拒而導致分手,可以怪誰。

 

Raf Simons加盟了Calvin Klein,新系列快紜登場。他離開Dior,是因為承受不起龐大工作量和壓力。Calvin Klein都是國際大品牌,會沒工作壓力嗎?如果他日分手,他會說工作壓力大,抑或希望專注個人品牌?

 

  今日時裝品牌和設計師的所謂情投意合,誰會跟你講心,兩情相悅,海誓山盟,根本是一場騙局。每天都看著誰加盟誰,誰離開誰的新聞,其實已經開始麻木,因為當你知道時裝界沒天長地久,都是無情無義,再轟烈的分手,根本都用不著婉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