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2014
性侵後的創傷
表面和平的地方,原來危機處處。
兩天前有報章報道有一小學男生離家出走,在天橋底過夜後,得知在旺角被佔領區域有免費食宿,翌日遂往該處,晚上在佔領區內空帳篷借宿。深夜時分,一名男子到帳篷與男童搭訕,又帶他到快餐店進食,後來更帶男童到附近一住所,狎弄男童下體,作出性侵犯。
男童原本想找免費餐,到頭來卻成為別人的免費餐;以為不需成本,卻要付出沉重代價。
看完這段新聞,惱怒那個侵犯者外,有點揪心的刺痛。
根據防止虐待兒童會資料顯示,該會去年接獲兒童被性侵犯的個案共75宗,年度個案的增幅高達40%。社會投放資源教導小朋友學習保護身體,但受害小朋友卻愈來愈多。
我們的社會發生了甚麼事?
輔導室內曾聽過不少成年人回顧童年時被侵犯的經歷,發現很多不幸故事背後,往往不盡是偶然。
由這個男童,我想起了他。
年少時的他,放學以後就在屋邨附近的球場公園商場流連玩耍,10歲那年的一天,他在公園裏的公廁遇上一個男人,在廁格內被性侵犯,事後還被恐嚇不要將事情告訴別人,否則會往他家裏找他。心智未成熟的小孩,受傷害之後還被恐嚇,羞恥恐懼擔憂混雜,令他一直不懂如何面對,創傷埋藏多年。
如果他不是過著街童般的流連生活,遇上被侵犯的可能性會否減少?如果父母對他多點留意了解,他的創傷會否不用抑壓那麼多年才得到治療?家人對他的疏忽與被侵犯的事件會否有隱藏上的關連?
或許,不幸與創傷的種子早已埋藏。
就如交通意外一樣,我們無法杜絕其發生,但當一個人小心過馬路時,被車撞倒的機會定必比疏忽大意者為低。
像這男童個案,沒有離家出走,被侵犯事件能否避免?生活中發生了甚麼事,他要離家出走?為甚麼他寧願選擇捱餓露宿也不選擇家中的床單被鋪?
性侵犯不如肢體暴力般有明顯傷痕,但心靈創傷與後遺症卻更深更難察覺。
由他再想回這男童,仍是怒,仍是痛。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