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2012

馳騁在錫林郭勒大草原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陳一年

    陳一年

    綽號「一哥」;筆名「華年」、「卓樺夫」。

     

    生於香港,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在大學修學期間,已對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便成為「影畫雙棲」的人。

     

    早年曾任美術設計師和職業畫家,兼任多種刊物的美術編輯、攝影師。1985年起加入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歷任記者、編輯等職,現任副總編輯。長期參與《中國旅遊》畫報的採編工作,曾擔任《華夏人文地理》雜誌的編輯統籌,現在主要負責各種人文主題的攝影畫冊、文化旅遊系列書籍的編輯工作。經常舉辦旅遊、攝影講座, 並為電台主講旅遊、文化專題節目。

    一哥遊天下

    不定期更新

  近幾年來,我去內蒙古草原的次數很多,特別是位於內蒙古高原中部腹地的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擁有18萬平方公里草場,號稱「世界五大草原」之一,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生草原。我被那裏的草原風情吸引,在兩年之間,三次走進錫林郭勒大草原。

 

見識真正的牧馬人

 

牧馬人和馬群成為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迷人風景。

 

  盛夏七月是錫林郭勒大草原最美的時候。放眼草原,但見綠油油一望無際,牧場上氈包點點,羊群、馬群星羅棋布,那是多麼空闊、悠遠的境地。這情景,使我油然想起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盛裝的蒙古族人。

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

蒙古族牧民住的蒙古包,這是適合遊牧生活的居所。

居住、煮食都在蒙古包裏。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蒙古族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過著典型的遊牧生活,民俗民風都充滿了古老的草原氣息。

 

蒙古族老人對我的鏡頭甚感興趣。

我訪問的這戶牧民特意宰羊款待客人,他的宰羊功夫了得,一分鐘內不流滴血就了結羊的生命,令我嘆為觀止。

蒙古風味的手把羊肉和羊血腸。

 

  我到過內蒙古許多地區,對比之下,錫林郭勒給我最深刻印象,還是那些膘壯毛亮的駿馬,牧民們騎著駿馬、趕著馬群來去如風,真是壯觀!這裏盛產赫赫有名的烏珠穆沁馬。自周、秦以來,這一帶就有大量馬匹源源不斷傳入中原地區。特別是清代,這裏是最重要的軍馬出產地。

 

壯觀的套馬

 

  蒙古族諺語說:「好馬是馴出來的」。牧民們每年要在馬群中捕捉適齡的未馴馬匹,進行修馬鬃、烙馬印、釘馬蹄鐵和馴馬。當地朋友帶我去看了草原的套馬活動。

 

長長的套馬杆是牧馬人必備的工具。

 

  牧場上雲集了數以百計的馬匹,牧人正策馬飛奔,一邊追逐馬群,一邊用套馬杆套住目標馬匹,再用技巧摔倒烈馬,將牠制服。套馬杆是一根很長的白樺木杆,一頭拴著用皮繩做的活套,這是牧馬人必備的工具。

 

牧馬人飛馳追上選中的馬匹,用套馬杆準確地套住馬駒。

 

  把馬套住後,烈馬還會繼續狂奔,有時甚至把套馬手也拖下馬來,但套馬手會死死抓緊套馬杆不放,其他人一湧而上,把馬制服,然後迅速地打馬鬃、修馬尾,烙馬印......每戶牧民都有自己特製的馬印圖案,烙了馬印之後,自家的馬匹就不會與別人的馬匹混淆了。之後馴馬人就騎在馬背上奔跑,直到把狂野的烈馬馴服。

 

馬群涉水過河,激起陣陣水花。這是攝影人熱衷的攝影題材。

 

  在我看來, 蒙古族套馬、馴馬簡直就是精彩的馬術表演, 牧民們馳騁如飛的英姿,馬群奔跑時變化多端的場面,令我目不暇接。

 

草原上的那達慕大會

 

  在水草豐饒、羊肥馬壯的七、八月,最令人興奮的是遇上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每年為了慶賀豐收,表示喜悅之情,蒙古族牧民們都要舉行那達慕大會。現在,不少地方每年舉辦兩次那達慕大會,除了盛夏以外,還在冬季進行冰雪那達慕大會。而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

 

牧民們從草原的四面八方來參加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或以旗(相當於縣)為單位,或以蘇木(相當於鄉)、嘎查(相當於村)為單位舉行,會期3至5天。這一回,我參加了西烏珠穆沁旗的那達慕大會,規模很大。人們從草原的四面八方聚集到草原的會場,搭起五彩繽紛的蒙古包。那達慕盛會主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

 

摔跤 

 

  蒙古語稱作「額博」,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在那達慕大會上也最吸引人。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服裝、規則和方法,也叫「蒙古式摔跤」。

 

蒙古族摔交手們跳著鷹舞進入摔交場。

 

  摔跤手要身穿摔跤服「昭德格」。其皮坎肩多用牛皮或鹿皮、駝皮製作。下身著套褲,足蹬馬靴,腰纏寬皮帶。曾經奪得佳績的摔跤手,脖子上戴著綴有各色彩條的圓環——「江嘎」;這是摔跤高手的標誌。

 

蒙古式摔交是那達慕大會最吸引人的競技比賽。

 

  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級,不過個個運動員看上去都魁梧雄壯,顯然是愈壯愈有利。賽事採用淘汰制,一跤定勝負。《摔跤手歌》唱過3遍之後,摔跤手們揮舞雙臂、跳著鷹舞入場,順時針旋轉一圈,然後由裁判員發令,比賽雙方握手致意後,比賽就開始了。

 

  蒙古式摔跤技巧很多,可以捉肩膀、摟腰,可以鑽入對方的腋下進攻,還可抓摔跤衣、腰帶、褲帶及以腳跘腳等。但是不許抱腿、打臉;不得突然從後背把人拉倒、不許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髮、踢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手只要使對手的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他就得勝了。

 

賽馬

 

  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馬感到自豪!馴練烈馬、精騎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絕技。

 

  那達慕大會上有不同的賽馬項目,有的全是少年,有的不分年齡。賽馬一般為快馬賽,主要比馬的速度,賽程有20、30、40公里。此外還有競技賽,參賽者在奔跑的馬上俯拾物品或完成各種動作等。

 

射箭

 

  自古以來,蒙古人的部落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類型。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但狩獵時期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因此,射箭是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之一。

 

  蒙古族射箭比賽分為靜射、騎射。靜射是立地而射;騎射則是騎在馬上馳馬射箭。比賽不分男女老少,弓箭的樣式均沒有限制。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射中箭靶的數量多少定勝負。

 

  靜射不夠刺激,我就去看騎射。健兒們要雙手放開韁繩,在奔馳中發箭,確實很不容易,每當一射中的,立即引起滿場喝彩聲。

 

看蒙古歌舞,聽天籟之音

 

蒙古族的舞蹈動作常模仿駿馬、雄鷹等動物,顯得矯健有力、自由奔放。

 

  那達慕大會期間的民族歌舞表演令人賞心悅目。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他們的舞蹈奔放,如馳馬、如飛鷹,洋溢著濃濃的草原氣息。還有蒙古族盛裝展演,這些華麗的服裝是平時難以看到的。

 

那達慕大會上的蒙古族盛裝展演。

 

  我最欣賞的還是蒙古族獨特的歌唱「蒙古長調」,這種唱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長調」的聲調綿長悠揚,加上馬頭琴低沉溫婉的伴奏可謂絕配,音韻在遼闊的草原上繚繞。我雖然聽過錄播的蒙古長調,但如今親身到草原來欣賞,更覺這「天籟之音」妙不可言。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精選影片
Jazz Up Your New Yea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