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2014
「香港系統真的很棒!」,真的嗎?
昨天香港交易所舉行業績發佈會,領導層在被問到近期新股表現的問題時,有這樣的回應:「香港的系統真的很棒!」
但看2014年的頭七個月,上市的新股有近80家,數目是近年之冠。然而,接連有新股上市不久便發盈警等問題,市場更爲關注新股質素的下降。周初,筆者接受財經媒體訪問,被問及約有八成新股的招股書沒有披露盈利預測,有何看法?
昔日新股上市旺季,新股企業和保薦人無不以盈利預測作為賣點,如歷來四大新股包括友邦保險、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及中國銀行,都向投資者展示自己未來的賺錢能力。
現在的情況剛剛相反,按媒體翻查今年1至7月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的77隻新股,只有14家(佔總數的18.2%)在招股書披露盈利預測,其餘63家都沒有披露,比率達81.8%,更涉及剛於上周五就發出盈利警告、上市只有3星期的新股。而最近的兩家新股,無論大小規模,同樣沒有盈利預測。
一直以來,香港《上市規則》並無硬性規定新股必須在招股書提供盈利預測,披露與否屬自願性質;而港交所亦表明,並不認為沒有提供有關資料會構成風險因素。
不過,無論招股書有否披露盈利預測,上市申請人都要向港交所提交盈利預測備忘錄和現金流量預測備忘錄,若申請人決定不披露盈利預測,保薦人和承銷商要向港交所承諾,該新股上市前,不會在其編寫的分析員報告中,提供任何有關盈利預測或性質相近的財務資料。
從投資者的角度,盈利預測是反映新股前景的重要指標,頗具參考價值,若招股書缺乏相關資料,無疑削弱新股透明度,近期新股接連出事,只會減低市場對新股的信心。
新股上市前往績亮麗,惟上市後情況急劇轉變,市場難免覺得監管機構應否強制新股披露盈利預測。對市場運作角度,對一般機構投資者而言,他們通常不會認購沒有盈利預測的新股。若申請人和保薦人寧願得失投資者,不列入預測,難免引起市場的遐想。的確,在新股上市監管要求大幅收緊的環境下,招股書愈多前瞻性資料(例如盈利預測),中介機構的責任和風險愈大。
筆者贊成強制新股披露盈利預測,若出現一些非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新股實際業績出現明顯偏離預測數字的話,申請人和中介機構都可能被起訴,尤其是監管機構認爲中介結構需要為招股書失實負上刑事責任。
故此,不少業界朋友甚至是企業均覺得明哲保身比投資者知情權更重要,偏向不披露一些不太確定的資料,最重要的是不要負上責任,情況發展至今,實在令人惋惜。
【你點睇】卓林普經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桌總冀當局放寬16歲以下青少年進入桌球室限制助年輕人接觸桌球,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