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2017
航天科技發展大時代
30名獲選參加「少年太空人體驗營」的中學生,早前在北京和酒泉完成了一連6天的訓練課程。學員有機會學習基本太空科學和航天科技知識,並接受航天員訓練,包括穿脫航天服、心理適應、逃逸救生、血液重生分布等;同時亦參觀了內地航天和天文設施,包括中國航天員中心、國家天文台密雲觀測站和興隆觀測站、酒泉衞星發射中心。
臨近空間掀開航天科技新序幕
天文及航天業看似遙不可及,但青少年就是需要多些機會去接觸航天,才會對這行業產生興趣。
近年,有關臨近空間(Near Space)技術的研發,為航天科技發展掀開了新序幕。臨近空間是指距離地面20公里至100公里的空域,目前除了發射航天器的火箭會偶爾穿越和極少國家有試驗性航天器飛行之外,這片寂靜的空域基本上是尚未被開墾的新地帶,所以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大力對該空間進行開發和利用。
臨近空間是全球各國在國際競爭力上的戰略必爭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近年亦積極培養臨近空間環境研究的領軍人才,並於2010年初成立臨近空間環境研究室,專門開展臨近空間環境探測技術、應用和應用基礎研究。今年6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彩虹太陽能無人機已成功飛抵此空間,並成功進行了相關性能試驗,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後,第3個掌握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技術的國家。早於2年前,中國就成功放飛了新型臨近空間平台「圓夢號」飛艇,這也是全球首次具備持續動力、可控飛行、重複使用能力的臨近空間飛艇飛行。
兵家必爭之地
為何臨近空間成為國際間的競爭目標?多年前已經開始研製臨近空間飛行器的深圳光啟集團主席劉若鵬曾表示,過去航天技術局限於國家任務,現在我們看到有愈來愈多的團隊在商用服務中探索,臨近空間領域的競爭相對沒有那麽激烈,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去開拓和挖掘市場的潛力。我相信,這個市場涉及商用航天和旅遊等不同的服務範疇,極具發展潛力,香港青年可以如何參與其中並分一杯羹?
中國首架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今年5月初完成試飛後,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於翌日隨即發表題為「中國的天空 香港年輕人的舞台」的網誌,表示「今後,全世界的天空,會有愈來愈多的國產大型飛機,香港的年輕航天工程人才的事業舞台,一如國家的天空,會變得愈來愈大。」
終有天香港可輸出航空航天專才
香港中文大學與航天工程其實早有淵源。早於2006年,中大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簽署合作意向書;其後,中大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在中大深圳研究院成立航天醫學骨關節肌肉健康維護聯合研究中心,就航天員長期飛行對心理及生理的影響進行研究,希望有助維護航天員的健康,推動航天科技進一步發展。近年,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都有舉辦交流團或「航空航天日」,並邀請多間航空公司參與展覽,讓學生與業界建立聯繫,為航空航天工程學系課程學生鋪路。
香港可輸出航空航天專才,為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創造新機遇。我相信,如果政府能夠有系統、有計劃地發展航空航天科技,包括協助本地大學爭取設立更多國家重點實驗室,加上政府政策配合,並投放更多資源,尤其在科研方面,為青年提供更多學習和培訓機會,香港青年同樣有機會在不同崗位參與中國航天任務。
說到航天教育,香港可算是仍在起步點。
我認為,政府須更具前瞻性,勇於創新,向航空航天新行業發展,並重新制訂STEM教育的目標和策略,配合新世代的發展需要,協助青年追尋夢想、促進青年向上流動。
#小標題為編輯所擬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