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1/2014
全球召集:炒股托經濟
中國央行人民銀行突然加入減息行列,為兩年多以來的首次,對國際金融市場是利好消息,美歐股市紛紛再升,就連要面對提前大選的日本股市,也稍見回穩,金融市場往往是很短線的,只要能有更多廉價資金,便是好消息,懶理各國印銀紙長遠是否對經濟有利。
當美國聯儲局結束量化寬鬆買債行動之際,歐元區和日本隨即大幅加大量寬的規模,希望借著美元「將會加息」的強勢,而令歐元和日圓進一步貶值,以便強化在外貿市場的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新興國家卻由於財赤增加以至政治因素,不得不加息以免資金進一步外流,除了俄羅斯要和美歐打貿易戰之外,巴西、印度和印尼都在加息,後果是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有人說,美國的金融海嘯成功透過增加發債來轉移危機,壓低全球經濟增長,令到資源價格受挫,使到一眾依賴出口資源的新興國家,經濟增長急速回落。
中國總體來說是資源輸入國,因此資源價格的回落本來屬於有利;然而,金融海嘯時花了4萬億元救市,惡果卻逐漸出現,包括產能過剩和樓價失控式上升。習李新政後,改為調整結構,盼以創新產業和加強內需,來代替加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寧願犧牲短期的經濟增長速度,來換取一個長治久安的局面。
新政的改革野心很大,要調結構穩經濟,又要嚴打貪腐戒奢華。去年,中國經濟增長已回落至7.5%,今年很可能會進一步放緩。本來,今年成功創造了1000萬個就業機會,已完成了國務院的穩經濟指標;然而,重整結構汰弱留強,卻有可能由於內外因素而出現經濟硬著陸的危機。結果,不得不暫時放棄引導貸款傾斜的政策,改為全面減息,而最受惠的顯然是高負債的地產商及一些本應汰弱留強的行業。
房地產進一步量價齊跌,匯豐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回落至50的榮枯分界線,加上滬港通即時未能帶來引入大量外來資本的效果,使央行不得不效法歐日,先自救經濟及阻止人民幣過份升值,以穩定內部經濟及加強中國出口貨品的競爭能力。
雖然美國重返亞洲,令中國與鄰國的磨擦增加,但仍未影響到貿易關係,比拼的是貨品的質素和價格。然而,「安倍經濟學」發狂的印銀紙,令到日圓在短期內貶值了數10巴仙,大大提高了日本貨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亦使日股吸引了不少外資進入炒底。
安倍繼續推低日圓 爭奪中韓市場資金
「安倍經濟學」曾紅極一時,然而卻已露底,超低利率和增加消費稅自相矛盾,無法令民眾增加消費,通縮的陰影揮之不去,而所謂增加政府基建開支,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日本已連續兩季出現經濟負增長,處於技術性衰退,安倍本已定策明年進一步增加消費稅,於是決定提早大選,盼選民支持政府調整政策,皆因增加消費稅是前朝民主黨執政時所訂下來的,安倍辯稱只是繼續執行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安倍的唯一方法,是繼續把日圓推低,與中國和南韓爭奪市場和資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也只好減息作為應對之法。
一刀切的減息,會延續一些「喪屍企業」的壽命,也可能令到樓價出現太大回升;然而,此時此刻,卻也要兩害取其輕。
嚴打貪腐必需實行下去,已是停不了的機器,由於存在著結構性「分肥」,在反貪戒奢華的情況下,消費市場定必亦受到壓抑,而當樓價向下時,用家一向買升不買跌,而有樓者覺得資產貶值了,都不利於消費意欲。
減息可讓供樓者減輕負擔,有較多閒錢消費,若樓市回到「以價換量」的「正軌」,則也不會出現「報復性上升」,卻可帶動上下游相關的50多種行業。
當局的一招是透過滬港通引外來資金進入股市,令到被低估的權重藍籌A股逐潮回到正常的軌道,在金融市場創造財富效應,令到股民有更大的消費信心。
然而,滬港通一時之間未能引入大量資本,就需要減息作為配合,減息可以令負債較高的企業的支持減少,也就是可提振盈利,令到外來資金對中國股市更感興趣。
儘管人行強調貨幣政策不變,但市場預期減息不會是一次了,這令到中國股市的升勢可望得以延續,持續帶來財富效應。
其實,中國近年增加的貨幣供應已不少,減息長遠來說未必是上策,今後很可能要付出代價,甚至導致另一場資產泡沫風潮,但當發達國家不理一切地以超低息來救市和托市時,中國也別無選擇,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在保持頭腦冷靜之際,宜搭順風車造好友,忌逆環球大勢而行。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