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2011
艾灸療法 有病治病無病養陽
艾灸(音:究)是一種借助艾草或艾條燃點起來的熱力,直接在經絡、穴位或痛症患處近距離温熱的治療方法,目的是刺激血液循環,温經通絡,有病治病、無病養陽。艾灸療法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可說是中國最古老的保健方法之一。艾草性温,味苦、辛,入肝、脾、腎經;《本草綱目》對艾草入藥早有記載,並指出艾灸具「通十二經、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之效。
傳統中醫常把針灸和艾灸結合使用以治病,但針灸是極之專業的一門學問,稍有差池,人命攸關,不是中醫,不可隨便下針!艾灸也屬專業醫學,但因為操作簡易,安全性高,算是拿不準穴位,走對經絡也略見其效,沒有明顯副作用,且花費有限,一般人也負擔得來,而大部分穴位皆可自行施灸,較為方便!
平均每星期我會進行二至三次艾灸,有需要的穴位每次約灸十分鐘,每次整個艾灸過程約三十分鐘,偶爾為了奉迎外子,也會替他在背部某些穴位施灸,所以我家的艾灸工具也算齊備!
温灸純艾柱連艾灸銅盒棒
艾柱燃點後放入銅盒棒內
銅盒棒底部有多個小孔
上圖的白色小粒正是以艾草捲成的艾柱,燃點一至兩粒的艾柱置於銅盒棒內,借助棒底的小孔釋出艾草藥性,以温熱患處;要當心的是艾柱燃點起來後,銅盒棒會極之熱燙,絕對不可緊貼肌膚,一定要保持2–3厘米的距離,否則會灼傷;艾柱另一問題是燃點時會不斷釋出煙霧,令空氣略受影響,艾草熄滅後,灰燼又會在小孔鑽出來,清理頗為費神,但勝在銅盒棒的覆蓋範圍較大,用來艾灸肩脊背骨倒不錯。
艾條和艾灸棒
拉出艾灸棒後,艾條便可置於其中
艾灸棒主要由兩個配件組成,把其中一段拉出,放入已燃點的幼身艾條並裝回原棒,棒條有小孔的部份是一個轉動軸,可以直接置於患處來回按壓,讓艾條的熱力從小孔釋出,感覺就彷如熱力按摩器!這艾灸棒有大小不同呎吋,適合不同身型或身體部份,問題是棒內的艾條較易熄滅,可能因為空氣不足或被艾灸棒的彈簧挾在中間有關,灰燼亦會鑽出來黏在身上!
無煙艾條:五枝獨立包裝,每盒約三十多元
每枝無煙艾條長約12厘米,直徑約 1厘米
使用無煙艾條時的輔助工具包括:打火機、蠟燭臺、盛灰燼的盒子
我最常用的就是無煙艾條,因為熱力足(可以定點施灸)、較耐用(一枝可持續燃燒一句鐘)、少煙燻(只有微煙,灰燼不會隨處散落)。由於艾條較粗身,不易燃點,可手持艾條,直接以蠟燭臺燃燒幾分鐘,至艾條出現赤紅點即可以使用;艾條可分多次使用,只需以水弄熄或以盒內灰燼焗熄便可。
lolo’s Health
各式各樣的艾灸用品
國貨公司如裕華、華豐及坊間某些保健用品店,均有出售這類艾灸用品,價錢略有參差,最好耐心比較。使用方面,因人而異,不妨購買一、兩本與經絡穴位保健有關的書籍作參考,當然,若各路閑人不介意,亦可看看我精選的幾個穴位!
偶爾肚子發出咕嚕咕嚕聲響,即把燃點着的艾條對準肚臍眼,以約一厘米的距離直接温熱,效果明顯,如果承受不了熱力,可以把距離再拉遠一點。命門更是一個温腎補陽的重要穴位,但因為在身體的背後,自己難以施灸,惟有請救兵;於穴位1及2施灸,坐着或躺下來均可,穴位3則只可以躺着啦!穴位1 - 肚臍眼、穴位2 - 肚臍眼對下約三吋位、穴位3 - 命門穴,即人體肚臍的正後方。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向上移三吋位。這是人體的一個大補穴,對女性尤其重要,因為此乃人體任脈、督脈和衝脈這三條經絡的交滙處,常按壓有助改善全身血氣及多方面的女性毛病,如子宮瘤、經期不調、痛經、臉部肌肉鬆弛起皺等,手按或施灸皆可,理想是左右腳,每星期艾灸二次,每次各十分鐘,其他日子則以手按;艾灸容易上火,一般來說不該天天進行。穴位1 - 手五里、穴位2 - 手三里、穴位3 - 足三里 。
這三個穴位的功效在《按穴位排濁氣》一文已介紹,不重複了!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