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11
鬼神以外的盂蘭節
從幼稚園到中學,我都是在天主教學校讀書,小學時已熟讀「十誡」:一、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二、無呼天主姓名以發虛誓、三、守瞻禮之日 ……;中小學的早會,每天也唸「天主經」,中英文版至今仍琅琅上口;初中那幾年,擔心學業成績,每晚睡前即默唸「聖母經」十遍,祈求聖母瑪麗亞保佑我考試合格!
曾經以為自己會成為天主教徒,最終沒有,這可能與我媽有關!
我媽是「求神問卜」一族!但凡中國傳統節日,便燒香化寶、敬拜諸神菩薩,我當然要幫手,亦常常伴她進出廟宇佛堂,聽了不少鬼故事;友輩之間也曾親述「撞鬼」、「被鬼壓」的經歷,陰森恐怖;耳濡目染之下,心底認定鬼魂之說,確有其事,久而久之,每年農曆七月的盂蘭節,我就膽戰心驚。我媽又總是再三叮嚀,盂蘭節期間不得夜歸、不得貼牆而行,因為那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大街小巷皆充斥着無主孤魂、千年餓鬼,他們最喜歡蹲在牆角,一旦時運低給他們纏上便麻煩!
對這個俗稱「鬼節」的恐懼,一直維持到大學畢業後才逐漸消散!那時候開始思考生死及因果關係,明白到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心安理得,何懼之有?
婚後對盂蘭節的觀感更是180度轉變,因為我嫁進了一個潮州家庭、踫上了一個潮州奶奶!奶奶家裏總是滿天神佛、香火鼎盛,虔誠講究之態,遠遠超越我媽當年的情況;眾多節日中,奶奶尤其重視盂蘭節,她說那是潮州人的節日!
原來潮汕人士早於百多年前開始移居香港,至五、六十年代聚居在港的人數漸多,潮州人較團結、講鄉情、思宗念祖;潮州人也特別喜歡做生意,由是有不少商家、廠家、米舖老闆,藉着每年農曆七月籌辦盂蘭勝會,一方面禮奉天地神明、接引孤魂野鬼,同時敬拜先人、聯繫鄰里鄉親,終極心願不過是家宅平安、豐衣足食。
位於銅鑼灣的盂蘭勝會,其戲棚祭壇仍沿用舊式的粗大竹竿搭建,但潮州人極多的九龍城,近年已改用較現代化的支架帳篷作棚了,論感覺,還是新不如舊
潮州奶奶於七、八十年代經營製衣廠,屬生意人,為求生意興隆、風調雨順,每年盂蘭勝會,派頭之大,絕不手軟!單是那些酬神貢品,便極其大龍鳳:從一袋袋的大白米、雞、鴨、鵝、豬、魚、各式糖果餅乾、汽水生果,以至潮州麵線、糖塔糕點、花生糖、壽包及鹹甜蒸粿煎粿等等,還有源源源不絕的金銀元寶呢!聽外子與小姑憶述,汽水啤酒是一箱箱買的,當時要全家總動員,以手推車把貢品送到為盂蘭勝會臨時搭建的祭壇去,真誇張!
酬神過後的食品飲料,奶奶會把部份分派給製衣廠內的工人,祈求大家健健康康。聽說奶奶還會斥巨資投標神壇祭品,如瓷器福祿壽像、大花瓶、金銀碗筷等,可惜當時未入門,不然好玩極了!
恭奉於神壇的祭品五花八門,勝會過後,部分會留作自家享用,部分則會送贈給親朋戚友,寄望人人平安大吉
各式各樣的潮式紙紮寶祝、金銀元寶,色彩斑斕奪目、手藝巧奪天工
此「金榜」詳列各善心人的捐款,於勝會結束後,以火化掉,象徵功德完滿
八十年代末期奶奶已沒有再做生意,盂蘭勝會的意義對她來說亦略有改變,酬神禮佛之心縱然依舊,卻較從前簡約,惟一的堅持,就是每晚飯後跑去看潮語神功戲!這個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間藝術,我完全聽不懂,但嫁雞隨雞,每年我也會陪伴外子跑幾場,重點不在看劇,只想珍惜機會,親身體味那逐漸退色、規模不斷縮小、隨時被現代社會吞噬掉的珍貴文化!
今年在九龍城演出的為「香港新天彩潮劇團」
每晚也有不同的劇目,亦有字幕方便非潮語人士理解劇情
lolo’s Thought
盂蘭勝會戲棚外、祭壇外,看見的盡是七、八十歲的公公婆婆,有些撐著手杖、有些坐著輪倚,卻仍舊興致勃勃,看戲的看戲、參神的參神、聊天的聊天!也許,我們不該把盂蘭節單純的看成為一個迷信鬼神的傳統節日,這其實是老一輩一年一度的心理治療劑,只有在這勝會內,方可重拾丁點曾經擁有的慰藉!世界急速轉動,可以抓緊的不是太多!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