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2023
港大生研發電動Formula 7月征英國站賽 最高時速120公里
【晴報專訊】香港寸金尺土,發展汽車工業似天方夜譚,惟一班港大生卻憑無限創意和熱血,自2018年發起成立HKU Racing Team,涵蓋工程、電子、電腦科學、工商管理、甚至護理系學生,更在短短5年間「自學成才」,由零開始設計並砌出時速可達120公里的電動方程式賽車「HKUR-01」。
HKUR-01最高時速120公里,考慮成本及人手分配,今次設計未加入尾翼,冀參賽時可順道偷師。
7月底他們將駕駛這部港產方程式賽車,首次出戰Formula Student英國站賽事,跟世界各地大學生比拼馳騁。車隊隊長坦言,贏輸尚屬其次,更期望薪火相傳,將經驗承傳下去,不斷改良設計。
高博士(前右二)曾在賽前遇摩打故障,幸及時解決;白衣者為Alex。
HKU Racing Team當年由2位熱愛賽車的港大生發起,翌年便參與Formula Student(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的靜態賽取得第3名,之後順理成章進軍動態賽。指導團隊的港大機械工程系講師高偉倫博士稱,車身除摩打以外,大部分零件都是同學自行設計及製作,再「外判」請師傅焊接。惟疫情令零件到貨時間延遲,甚至比賽也取消,卻多了時間讓學生微調部件,有機會根據電腦數據模擬,分析數據後再改良,令車身更「硬淨」,「扭軚盤就唔會覺得『好(音近立)』」。
碳纖維製車身 重約300公斤
車隊隊長、機械工程系三年級學生趙健皓(Alex)兩年前入隊時才一年級,那時僅得「一個車架加4個轆」,底盤與避震都要由零開始,設計一件零件首要考慮其作用,且如何憑設計達到目的,單底盤已經過3個月電腦模擬,按空氣阻力參數調整設計。他又說,整部車重約300公斤,使用了較輕的碳纖維製作車身,並借助電腦模擬,在不影響耐久度情況下,再「偷空」零件內部替車身減重。如今HKUR-01最高時速已可達120公里,模擬賽成績也不輸其他大學。
研發一部「跑得」賽車不能靠「紙上談兵」,高坦言,學校提供資金支持,惟校園內能完成的測試有限,要找具規模、路面情況理想的賽車場不易,想取得牌照在馬路上試車更難上加難,最終花年多時間才在元朗找到試車場。
車手訓練 實測配合模擬器
經逾兩年調整,車隊將在7月底出戰英國Formula Student的FS Class賽事,賽事由當地機械工程師協會(IMechE)舉辦,在英國賽車「聖地」銀石賽道舉行,其中FS Class有來自19個地區的78支隊伍參賽,港大將派14名隊員出賽。
Matthew(車上)與另三名同學通過遴選,負責駕駛賽車。
去年車隊更安排同學作駕駛測試,從而找到「揸得快、軚感好、夠膽揸」的車手,結果由四年級生梁子健(Matthew)與另三名同學脫穎而出。Matthew稱,駕駛HKUR-01不如一般私家車般舒適穩定,「無電子協助,扭軚真係出晒力去扭,加速又快過一般車,轉彎預位又唔同」,加上試車機會不多,要配合模擬器訓練約10小時才算上手。
FSUK賽事分靜態及動態,Alex稱要先通過評判檢查方可參與動態賽事,「始終首次參賽,知道評判要求好高,已盡力做好各方面,例如電子系統,能否通過仍是未知數,可能一睇就睇到我哋無諗過嘅問題」,期望今次起碼能參與動態賽事,了解比賽流程再改善設計,「輸贏唔重要,比賽期間拎到甚麼經驗,返嚟話畀下一代知」。
雲集不同學科成員 珍貴回憶砌車打邊爐
HKU Racing約有40名成員,活躍成員約20人,視乎個人專長來分工。惟每年都有成員畢業,本科是機械工程的Alex,眼見「電子部門」已後繼無人,毅然「跳過去由頭學起」。他坦言,前輩畢業前已着手「接班」,教會他管理知識,但成員性格各異,要學會互相配合;另要兼顧財務策劃和對外溝通,如思考如何找具價值的贊助商支持,包括與中學合作舉行STEM教育項目等,「每日返學之外,幾乎所有時間放喺車上,同學成日留低整到好夜,但之後一齊去打邊爐傾偈」,又是珍貴回憶。
昔日「車房仔」予人不長進印象,高博士也不諱言,部分家長或認為賽事「唔係好乖嘅嘢」,惟其實砌車涉不同專業領域,加上電競賽車開始蓬勃,「希望扭轉家長概念,變成正規學習」。Alex則提到,部分「創隊元老」畢業後也投身賽車行業,其中有人更到英國進修後,順利加入F1車隊,分析賽車空氣動力學表現。雖然他自己傾向在傳統工程行業發展,但過去數年經驗也有助其職業發展。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