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2014
父母也上堂 理解幼兒情緒助學習
自信要當好爸爸,甘願花時間陪伴幼兒,殊不知兒子卻愈反叛不聽話,於是大男兒獨自上育兒課程,才發現與學識豐富的太太一樣概念有誤。決心糾正過來後,兩人方醒覺沒有必殺的伎倆,還得回歸根本,從細心聆聽開始,處理情緒,才是最佳的育兒法則。
上了育兒課後,Lester(右)陪伴兒子時全程投入,Idy學會給予官能刺激,能更好啟發成長。
於證券公司當財富管理高級副總裁,也是電台財經節目主持的李煒森(Lester),與曾是中學教師、現職空姐的太太Idy,兩人學識豐富、英語流利,深明教育兩歲多的兒子李柏霖要親力親為、多陪伴多刺激腦筋,就能健康發展。於是,打從兒子出世開始,Lester下班後便回家陪伴兒子在側,藉著多親近以建立感情;Idy則堅持不聘家傭,半年前更成功向公司爭取停薪留職長假期,專心培育兒子語文及知識量。兩口子相信透過這些方法,柏霖便能聰明健康地成長。
著重真誠溝通
劇烈活動後要安穩幼兒情緒,可給他拿摩擦球、坐摩擦墊或在皮膚上掃摩擦棒。
現實是,柏霖怎麼也不願親近爸爸,不聽指令,脾氣大且不安坐。一心以為多回家便能建立親子關係的Lester,感到大惑不解。他於是找專家幫忙,一個人與其他女生一起報讀學前幼兒的playgroup課程,方發現自己的概念雖正確,但卻錯誤以為只要人在兒子身伴彼此便能溝通,原來只是他一廂情願而已。他說:「我根本沒有與他溝通,大人是否真誠小孩子是感受得到的。」為此,他聽從導師的教導當一個「公園」的角色,那就是一個充滿玩樂與開心的角色,專注於與兒子一同玩各式遊戲,用眼神和態度互通心靈,效果顯著。
曾在中學當化學科老師的Idy,能操流利英語,一直以為幼兒階段最重要是語言及知識量的建立,於是全天候說英語,給予兒子良好的外語環境,並著意教導圖形、顏色和數字,為學習打好基礎。直至與Lester一同上課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不重要,要先建立他的五官感覺刺激性,情緒穩定才是學習的基礎。」
孩子角度出發
樂恩博士(右二)指出,孩子要適當地發洩情緒,家長不要對其壞脾氣反應太大。
現在,Idy常利用她的化學知識做一些小實驗,讓兒子體驗。她把麵粉和水及食用顏料,揉搓成粉糰讓他用手拿起來,感受不同質感的刺激,又或以玩具試管注入食用顏色水,再加梳打水及醋,製造爆炸效果,孩子都雀躍非常。因為手感刺激,連不願意吃東西的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改善很多。
因為上課,Lester和Idy都明白了溝通的真正意思,那就是要從孩子角度出發思考需要,理解他們的情緒,教養起來那就事半功倍了。
0-6歲培養好情緒
育兒課程後,Lester與Idy都認為學習技巧是其次,調整父母心態最重要。
坊間有不少供幼兒上的playgroup課程,但教導父母如何理解幼兒的playgroup課程則不算多。這個全名為「CEO首席幼兒及兒童發展培訓師」的課程,是腦神經科學博士、中文大學客席講師樂恩博士所創立,她認為0-6歲是建立情緒和感覺統合的黃金時間,亦是父母與幼兒之間關係最密切、建立互信的理想時光。「父母只是存在卻沒有理會幼兒,他們會完全感受得到。這個階段不是建立知識量,而是五官感覺統合刺激的黃金期,建立得好對個人的情緒和智力都很有幫助。這階段父母若能與幼兒建立溝通,孩子十歲以後開始擁有自己的朋輩圈時,亦能繼續信任父母,不會那麼容易受朋輩影響。」
Source: SKY POST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